• 37阅读
  • 0回复

重新上岗看青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04
第1版(要闻)
专栏:

  重新上岗看青岛
  本报记者 宋学春
  青岛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出现喜人情景:截至1998年底,全市累计下岗职工6.66万人,多渠道分流安置和再就业4.3万人,再就业率达65%。从去年下半年起,该市每月安置人数超过职工下岗人数。今年确定力争完成60%的再就业目标,第一季度的进展又令人满意:市内企业新下岗职工3195人,分流安置3354人。
  认识到位政策暖人心
  青岛市是座老工业城市,国企下岗职工多,他们何以安排得这样好?市委书记张惠来说:“关键是认识到位。”他认为,抓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就是抓住了改革、发展与稳定这个大局。
  早在1994年,青岛就出台了与促进再就业相结合的《关于保障困难企业困难职工基本生活的暂行意见》。随后又推出《关于配套实施“双优工程”、“再就业工程”和“双困救助工程”的试行意见》,直至去年6月,又出台了50条优惠政策和17个配套文件,形成了符合青岛实际的再就业政策体系,使再就业工作扎扎实实往前推进。青岛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亲自出面研究政策,协调工作,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当谈到大龄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时,市长王家瑞动情地说:这些人为企业做出过贡献,他们下岗是为了支持企业的改革,我们应该给他们优惠政策。为此,王市长与50家单位的“一把手”签订年度再就业工作目标,规定三个硬性指标,谁完不成将吃“黄牌”: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60%以上,大龄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50%以上,夫妻双下岗职工一方再就业率达到100%。年终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去年,一单位未完成任务,这个单位的“一把手”政绩没有“过关”,单位评先进的资格被否决。
  拓展渠道创造新岗位
  在青岛采访,给记者留下的强烈印象是:青岛国企改革主要走的是转岗分流之路,变减员增效为转岗增效。青岛钢铁集团公司曾一度成为青岛市的特困企业和停产重建企业。截至1997年末,青钢下岗职工达2368人。青钢领导班子没有将下岗职工向社会一推了之,而是首先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坚持“先开渠后放水”原则,走以分流安置为目的、培训剥离为手段的再就业新路子。他们通过上新烧结项目、创办鑫联大酒店、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冷藏设备有限公司、劳务输出等渠道,分流安置下岗职工1846人。其余人员有的尚在培训,有的得到妥善安置。1998年,青钢消化掉2.2亿元减利因素后,主体实现盈利1621万元,全集团盈利610万元,扭转了连续4年亏损的局面。而且未出现一起因分流安置不合理而上访的事件。
  青岛国棉四厂是压锭的重点企业,下岗职工达1556人,这个厂一方面积极调整生产岗位,另一方面扩大高档缝纫线生产能力,目前,已将职工全部在内部转岗安置。青岛第四印染厂因地制宜,多渠道拓展,先后办起了服装加工、运输车队、装潢工程、机配加工、餐馆商店等十几个三产实体和8个蔬菜大棚,安置下岗职工率达到96%。作为劳动密集型的青岛公交集团,在稳定大公共运营规模和加快推行无人售票过程中,大量富余职工面临下岗。公司没有将富余人员作为包袱,而是积极开拓新渠道,增加企业效益。他们通过改造无人售票车、购置新车辆、开辟运营新线路和盘活存量资产等,自1997年以来,除本公司2000余名富余职工得到转岗分流安置外,还在社会上招聘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1227名……
  李爱萍、王建美等17位青岛第一染织厂的姐妹,从车间、厂办转岗到新开办的“豆腐社”,做起了“纺嫂豆腐”。“转岗开始时想不开、不适应,后来慢慢适应了。厂里有困难,大家都理解。”“再苦再累,有活干,总比没活干心情舒畅。既能为自己挣饭吃,又能为厂里做贡献。”她们平静地述说着。目前,“纺嫂豆腐”已经注册,在全市开设了40多个销售点,日销豆腐1500多公斤。当记者参观她们新改造的600平方米豆腐房时,“纺嫂豆腐社”的时伟高兴地说:“我们将扩大制作豆腐的能力,不仅做豆腐,还要加工豆制品,再进40名转岗职工。”
  去年初,青岛市预计全市新下岗8.4万人,转岗分流后,实际下岗只有2.4万人。
  转变观念自己造“饭碗”
  “对于下岗职工来说,只有向前走,不能向后退。希望姐妹们大胆朝前走。”在下岗职工再就业座谈会上,今年45岁的王建霞的一番话,引来一阵热烈掌声。5年前,她从一家服装公司下岗,做过保姆,干过保洁工,还收过废纸壳。她干什么都勤奋。她自立开办的“红宇敬老院”,今年4月8日开院,20位老人将得到她的照料。在青岛,类似王建霞这样的下岗职工,克服各种困难,打破旧观念。面对现实,纷纷给自己“造饭碗”,唱出了实现自身价值的人生之歌。
  创办自立企业。1993年,青岛美容化工厂停产后,38岁的崔燕玲,卖起馒头、包子,一年后租赁了饭店。有了积累,她投资买下一处房子,当上了“老板”。她没有忘记下岗的姐妹们,组织十几位下岗女工,开了一处馒头店和幼儿园。馒头加工从每天9袋面粉增加到现在的每天40袋。入托的孩子已从20多个增加到150多个。1998年,他们盈利4.6万元。崔燕玲不仅被评为山东省的劳动模范,还成为青岛市的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典型。据市劳动局统计,目前,下岗职工创办自立企业96户,吸纳安置下岗职工5700多人。
  不等不靠自谋出路。陆春花是青岛国棉二厂的下岗职工,决心利用下岗职工的优惠政策走自谋职业的道路。靠市里拨给的2000元自谋职业扶持金,她和丈夫办起了复印打字门市部,还到街道劳动管理所投缴了养老和医疗保险,生意越做越红火;36岁的纪瑞芳,1992年从纺织厂下岗后,自办养鸡场,克服重重困难,进行科学养鸡探索,去年鸡存栏达6万余只,提供鲜蛋100万公斤、活鸡20万只,创造利润50万元。
  目前,全市有1.5万名下岗职工自谋职业,占再就业人数的1/3。他们用自己辛勤的劳动证明着自身的价值。
  群策群力齐唱就业歌
  青岛市的决策层号召全社会都关心下岗职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应该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合力。
  青岛市妇联创办“爱心大姐服务社”,专为下岗女工,尤其是大龄女工解决上岗问题。家住青岛市中山路的一个用户,找一名服务员看孩子,但孩子却和服务员不结缘,用户很为难,服务社知道后立刻给予调换,一直换到第三个,孩子才满意,使这家用户非常满意。服务社更为能安排一名下岗职工而高兴。家住延安路的一位知识分子,要求找一位文化程度高的服务员,服务社便进行反复挑选,终于从下岗职工队伍中找到他称心的服务员。“爱心大姐服务社”成立半年多,在全市28个行业中组织600多名大龄妇女参加家政服务、美容美发、烹饪、服装加工、微机等专业培训班,开展职业介绍2700多次,帮助1400名下岗职工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今年42岁的曲翠香,去年初从青岛第十一服装厂下岗,她在李沧区爱心大姐服务社的帮助下,愉快地干起了家政工作,她说:“下岗并不可怕,关键要有一份平常心。要扑下身子,放下架子,认认真真做好每一项工作。”青岛市妇联自1996年以来,共安置下岗职工3018人。今年,他们又提出目标:市内四区妇联组织要直接安置下岗女工200名,其中40岁至45岁的大龄女工不低于安置总数的50%,协调安置下岗女工3500名。
  市总工会把协助政府开展再就业作为工会的头等大事。青岛市平安路一下岗职工,丈夫是青岛汽车厂工人,因病瘫痪在家,月工资200余元,儿子上职业中专,本人下岗。市总工会职业介绍中心了解她的情况后,工作人员先后到十几家单位给她联系工作,都因年龄偏大而不愿接收,后经过工作人员与一家独资企业联系,终于使其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全市工会部门,自1996年以来,安置下岗职工11200名,投资近60万元。仅1998年,培训下岗职工12000人,其中,减免费培训下岗职工1000余人,40%实现了再就业。
  市民政部门满怀爱心安排下岗职工,仅四方区水清沟街道办事处就安排500多人……不少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已经成功走上自谋职业道路的下岗职工,也把安置下岗职工作为对社会的回报。中外合资的全宇迪克公司一次安排60名下岗职工。
  青岛市劳动局认真抓好国企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只要职工一下岗,立即实行跟踪管理,第一环节就是发证到人,名单收入微机,实行基本生活保障。劳动局开展“岗位、政策送到家”活动。市劳动局从去年上半年起,在全市收集用人信息,全市各级再就业服务中心,每月直接将岗位信息送到下岗职工家中,让其选择。截至目前,全市为下岗职工提供岗位信息5000多个,有470多名下岗职工通过送岗实现了再就业。劳动局所属的再就业服务中心,每天搜集岗位信息,及时提供给下岗职工。他们对全市每一个下岗职工的情况了如指掌。记者看到,工作人员随意敲击几下微机键盘,下岗职工的“下岗原因、家庭状况、思想动态、技能特长、择业要求”,便映入眼帘。服务中心向全社会承诺,“下岗职工对工作只要不挑不拣,十天保证上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