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阅读
  • 0回复

津门清水缘何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04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地方热线

  津门清水缘何来
  本报记者 肖荻
  盘山脚下,在被人们视为“天津人大水缸”的于桥水库北岸,活跃着一支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水源护卫队。他们说:“国家花那么多钱引滦入津修水库,应该让天津人喝上干净水。”
  4月11日,记者驱车3小时赶到蓟县马伸桥镇崔各寨村,眼睛顿时一亮:这个村距于桥水库仅咫尺之遥,沿岸250间砖木结构完好的猪圈已全部废弃;易污染的网箱养鱼停养后大批网箱堆放在院里;捕鱼船一律配有垃圾桶……最难办的是450多户的生活垃圾,他们是怎么处理的呢?漫步村头,记者看到专门设有垃圾集中点,10多位水源护卫队的垃圾清运人员正在挥锨装车,一位叫孟凡会的老大爷告诉记者:全村每天出10多方垃圾,村里专门在10里外花1万元买了个大坑。平常用拖拉机运去,下雨路滑难走,就一筐筐抬过去。
  于桥水库流域面积2060平方公里,是引滦入津的重要调蓄水库,碧波荡漾,水鸟翱翔。看到天津市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水源地,受到100多公里外一个小村的村民如此珍惜,令人不禁肃然起敬。
  “将心比心,谁家的水缸旁边能容得下成堆的垃圾呢?国家花那么多钱引滦入津修水库,应该让天津人喝上干净水!”记者问到谁,都得到这样的回答,但起初也是有过一段曲折的。
  1996年村里有4户人家搞起鸡、鸭、猪养殖业。投入20多万元紧紧靠着于桥水库建起一长排猪舍养着400头猪崽儿的,恰恰是66岁老书记肖瑞章的儿子肖鹏。投入6万元买进鱼苗搞网箱养鱼的,恰恰是村主任仇沾霖的胞弟仇沾海。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加强环境保护、防止水质污染的意识日渐增强。肖瑞章和仇沾霖同领导班子商定坚决响应号召付诸行动,并且先从自家人做起。为把饵料、粪便排入水库的污染源断然清除,他俩就分别去动员儿子和弟弟停止养殖活动。眼看到手的财富付之东流而且近乎血本无归,村主任的弟弟当场急得就晕过去了。记者找到肖鹏两口子,他爱人李秀珍说:“那时候半个多月想不通,两人都哭过。可是,我们要是不响应,老爷子怎么再去做别人的工作呢?”最后不顾亏损把猪崽儿卖光去另谋生路。而仇沾霖看弟弟一家连过春节都没心思了,就买肉打酒去沾海家再三安抚。弟弟感动了:我支持你!很快将网箱拆除。
  这些实打实的行动胜过万语千言。1997年4月8日成立的水源护卫队很快从10人增至28人。7条村民公约件件得到落实:严禁向水库排污,严禁在水库里毒鱼、游泳,严禁在水库边晾粪便、盖厕所、洗污物……违者广播批评教育或罚款50至500元。
  45岁的仇沾霖是这个村首届民主选举的村主任。1996年底那天雨夹雪,投票结束以后,乡里主持者曾拟推迟揭晓,村民们坚决要求立即开箱,结果当场唱票宣布结果:仇沾霖以85%得票率当选。这位过去走南闯北的“能人”,3年来辛勤奔走,使村里水通了、电足了、最好的建筑4层教学楼起来了,而他本人却从过去干建筑年收入几万元下降为如今的几千元。由于他的思想新、作风正,大家都信服他。
  村主任仇沾霖深深理解他的选民。他对记者说,于桥水库建库前村里有3200亩好地,人均两亩,收一年吃三年,现在寸土没有了,只靠国家人均年补84元。各种养殖业怕污染停办了。像肖鹏等人家一下子从富裕变成了亏损。这里的老百姓很淳朴很厚道,面对收入下降,无怨无悔。他们在困难面前不等不靠不要,而是靠自己开辟新的出路。记者在村委会办公室里看到堆得满满的村企产品“施必灵”,那是由南开大学帮助生产的植物营养素专利产品,已初见盈利。仇沾霖昼思夜想让全村快富起来,像这种绿色产品,对于这里是太需要了!临别时,仇沾霖说:我们正努力探索富民的绿色产业,以便把保护水源的绿色行动,长期坚持下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