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1阅读
  • 0回复

养蝎者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04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养蝎者说
  本报记者 贾建舟
  我叫贾荣涛,今年40出头,原任河南省洛宁县二轻局鞋帽公司经理。1986年停薪留职后,从外地购回2万只种蝎办起了养蝎场。没料到连续3年幼蝎成活率也没有突破5%,反而负债25万元。问题出在哪里呢?我拜访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专家教授。他们都语重心长地劝说,人工养蝎是世界性难题。
  听罢专家一席话,心里更犯难了:连专家教授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搞不是明明去碰壁吗?但我想,科学研究的过程也就是“发现”的过程。蝎子千百万年形成的习性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我们对它的认识还微乎其微。我坚信这样一句格言:在你立足之处深挖下去,定会有清泉涌出。
  为此,我在夜里手持矿灯、电筒到野外仔细观察蝎子的食物结构、捕食习性、活动规律、栖息环境及其交配、繁殖、蜕皮的整个过程,从不放过每个细小的动作;接着,又观察蝎子在家养环境下和野生环境下的不同之处,还攻读了不少有关的动物学著作。通过观察对比和读书学习,终于对蝎子的生物学、生态学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在上千次的对比试验过程中,我与人合作写下了500余万字的观察记录和读书笔记。
  功夫不负有心人,“无冬眠养蝎技术”终于宣告成功,实现了我多年的梦想。这种养蝎技术主要包括改善蝎子的饲料结构和改进蝎子的栖息垛体,使其生长周期由3年缩短为8个月左右,幼蝎成活率由不足5%提高到70%以上,蝎子繁殖由一年1次增加为3次,经济效益提高了10倍。现在,我们的蝎场养殖面积发展到2500平方米,年产幼蝎250万条,存栏成蝎3800公斤,价值180万元。经我们指导建起的养蝎场遍及豫、鲁、晋、陕、冀等10多个省市,仅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养殖场就达60多家。经我们培训的养蝎人才也达1万余人次。仅洛宁县就有17个乡镇、86个行政村建起了养蝎场,有285户人家借“毒”脱贫。
  “无冬眠养蝎技术”在社会上传开以后,慕名前来求教拜师者纷至沓来。对此,我们并没有把它视为秘方而守口如瓶,而是耐心地为他们辅导讲解,几年来共免费传授技术7000余人次。对于那些想靠养蝎脱贫致富但又缺乏资金的来访者,我们就将种蝎赊销给他们。
  养蝎是一项科技含量较高的专业,并不是所有人走来一看一听回家后就能搞成功的。栾川县贺成起为学习养蝎,曾先后登门取经10多次。对于这样的求教者我们每次都给予热情接待,不仅悉心指教,而且管吃管住。当得知贺成起家里很困难时,我对他说:“只要你好好干,种蝎我全包了,等你搞出了名堂再还也不迟!”由于我们提供优质服务,前来联系业务的人越来越多。为了让更多的人念好养蝎致富经,我还编写了一本《蝎子——无冬眠养殖技术》,被河南科技出版社作为《快速致富丛书》出版发行。
  其实,蝎子身上最贵重的部分是蝎毒,在国际市场上蝎毒的价格每克为1000多美元。而我国许多养蝎户大都采用土法提毒,损耗大,质量差。为此,我下一步打算在这方面搞点名堂。同时,我们正在着手筹建面积为2万平方米的“东亚钳蝎综合开发应用科研型养殖场”,对蝎子进行深度加工,生产蝎酒、蝎精口服液、蝎毒胶囊等产品,真正形成技术培训、种蝎供应、回收加工、开发应用的“一条龙”型企业,让更多的农村青年投入到科技兴农的实践中来。
  1998年,“无冬眠养蝎技术”荣获河南省星火科技奖,我个人也被命名为河南省青年星火科技带头人。在成绩和荣誉面前,我并没有沾沾自喜,而要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