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寻找科学文化的支撑——兼评《针灸的科学基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04
第11版(文化)
专栏:文化百态

  寻找科学文化的支撑
  ——兼评《针灸的科学基础》
  龙翔  
  综观近百年来的中西医学文化交流史,大致情形是“拿来”的多,“拿出”的少。中国针灸是“拿出”的范例,目前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了针灸疗法,每年来华的留学生中,学习、进修针灸的比例很大,仅“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一家近年就接受了3000多人。欧美因此有一句流行语:“去中国干什么,投资旅游学针灸。”
  然而,“拿出”的东西要做到被普遍承认乃至发扬光大,并不容易。对于中医学而言,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实现跨文化的沟通。国外对中医的理解大致可分为“有趣”、“有用”、“有理”三个阶段,起初觉得“有趣”便拿来看,发现“有用”后便跑来学,最后还必须是感到“有理”才是真正走向了世界。这个过程,实际上蕴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概念,更包含了中国传统医学文化如何实现文化跨越的时代命题:将中医人文的感性的诗意的叙述,换为科学文化的理性诠释。针灸于此又是个极好的范例,不久前,朱兵教授编著的《针灸的科学基础》正是从“有理”这个层面,侧重于中医科学基础的阐发和探索,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应该说,我们的中医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近年来较为稳健。一方面我们的专家对传统理解的深度大大加强,同时在跨文化沟通及消化现代科技成果、引进最新研究手段也表现出积极的姿态。《针灸的科学基础》的编撰者朱兵有着中西医学及中西文化双重学术背景,目前正主持“攀登计划”针灸及经络研究项目,在他的专著中表现出开阔的学术视野。他把针灸作为跨文化沟通的范式,既有哲学思考又有科学翔实的实验论证。这种设计从针灸效应的传入系统,到针灸触发的反应系统及经络脏腑相关性等,涵盖了整个针灸学术的前沿地带。在新的纪元里,中国针灸要继续执牛耳,就必须在基础研究、前沿地带有所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朱兵的《针灸的科学基础》完成了一次学术奠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