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关于校园治安的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05
第9版(民主和法制周刊)
专栏:

  关于校园治安的思考
  彭宏亮
  校园,历来被世人看做世外桃源,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一些地区学校的宁静逐渐被打破。校园治安形势因错综复杂,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校内“蛟龙”挑起事端
  通过对湖北省某县城关和乡镇三十四所中小学的调查发现:小学从四年级开始,就有学生开始拉帮结伙,有的学校一个班团伙多个,形成互比势力的现象。在初中,初一年级基本处于潜伏、探索、形成期,初二时公开化,到了初三尤为强烈,或相互打击报复,或以大欺小,有的甚至发展到校外寻衅滋事,与社会闲散人员勾结成伙。
  调查发现,这群学生主要来自以下家庭:父母离异且关系处理不当的家庭;父亲或母亲一方早亡的家庭;父母有赌博等恶习或有犯罪记录、品德低下的家庭;对子女从小溺爱的家庭;父母有实权或高收入的家庭。
  从行为习惯上,这类学生大体表现为:对正常同学关系持敌视态度,常爱欺凌弱小,逞强好胜;对公物常有意毁坏;有不良生活习惯,如抽烟、喝酒、沉湎于打游戏机、看录像;爱结小团伙,尤其爱跨班、跨年级、跨校园结伙。
  校外滋扰不容忽视
  近几年,社会闲散人口越来越多,在城镇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待业群体。一些刚跨出校门而又没有继续求学或就业的青少年就成了让人不安的群体。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面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的免疫力低下和自身收入的不足,便导致他们时常萌发一些歪门邪念,形成作案动机。
  这部分人基本上是校内“蛟龙”发展而成的,当然也有踏入社会蜕变而成的。他们的年龄大多处于十四岁到二十五岁之间,年轻气盛、胆大妄为,又缺少约束,流动性强。
  这类青少年对学校最为熟悉,掌握了学校的管理弱点、作息时间、在校生状况、老师情况,甚至有校内“蛟龙”提供情况或协助他们下手,增加了他们得逞的可能性。
  据笔者调查,近三年某城镇仅仅一万多人口,这类校外群体就有六个,成员五十人左右。他们曾窜到学校,持刀抢劫学生钱物达十一次,埋伏校外殴打学生多起,有两起将学生用刀砍成重伤;在校外设路卡拦住学生索要钱物的更无法统计次数;停留在学校边缘,强行以送女学生上学或接女学生回家为由,要求交友谈恋爱的也不在少数,有时甚至把女学生骗到舞厅,逼她们抽烟喝酒造成其旷课离家;也曾发生极少数肆意欺侮女生,用色情文化诱惑女生的事件。
  对策何在?
  透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学校治安处于内外交困的状态,要想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已非学校单方面所能办到,必须实行内外结合、齐抓共管。
  学校应找出造成差生结伙的原因,采取措施进行预防。(一)不实行以分数划分好、差班;(二)多搞正面教育,组织好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促使这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班集体;(三)勤家访和社会调查,及时掌握差生的活动情况和思想问题,做好控制和疏导工作;(四)不轻易处分和开除差生,避免校内激化情绪的产生和校外团伙趁机起哄;(五)加强法制教育,以《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为主要内容,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六)对校内学生进行必要的治安形势教育,提高他们的警惕性,对女生应开展必要的自卫训练。
  社会各界应切实负起保学校平安,化解、控制社会不安因素的责任。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应加强对本单位失业或无业人员的管理,尤其是青年的思想教育;(二)街道办事处、居委会要对下学青年、外来流动人口登记造册,加大管理力度;(三)公安部门应加强对危害学校治安的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四)对歌舞厅、录像室、游戏机室等活动场所严格管理,防止成年人向未成年人传输不良生活方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