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名人效应的侧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06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名人效应的侧面
  杨心恒
  凡能在报纸、杂志和电视上做广告的人不外两种:美人和名人。美人美,人见人爱,所以效果好;名人有名,家喻户晓,所以感召力强。美人貌美是天生的,“天生丽质难自弃”,做做广告也是分内的事,别人不该说三道四。名人有名是后天的,虽有个人努力的成分在内,然而社会造就也是不可缺少的。
  现如今办什么事好像都离不开名人。开会,邀请名人出席。名人一来,领导也容易出面;领导一出面,记者就来;于是乎领导和名人在记者的灯光和镜头下交相辉映,把整个会场照得亮堂堂的;吃饭时伙食也有改善,参加会议的人都跟着沾光。生意开张,要名人到场。名人一到,签字题词,就能见报,比登广告还顶用。各种集会庆典,更必须名人云集,庆典隆重不隆重,热闹不热闹,全看名人来的多少。出书,要请名人作序,名人一作序,不能出的书也能出。办个刊物,要请名人做顾问或名誉顾问,名人一做顾问,刊物的点儿就高。各种学会和其他群众团体要请名人做会长或名誉会长,名人一做会长,许多事就好办。甚至子女结婚也有花大价钱请名人前来贺喜的,图得是个风光。有一些需要名人的人并不讲究专业对口,只要是名人就行。记得一家宾馆请一名人题字,他大笔一挥,写下“居无求安”四个大字,给宾馆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然而他们居然把它贴在一进门迎面的墙上。他们要的是名人题字,管他题的是什么呢。
  需要名人的人和事很多,而名人少,于是名人供不应求。供不应求的名人就忙,忙得整日赶场,赶完这场奔那场,有的不亦悦乎,有的疲于奔命。日子久了,名人就顾不上自己的本行了,成为一个“脱产”的纯粹名人。至于过去是靠什么出的名,现在还能不能拿出出名的东西来,名人没有时间去想,更没有时间去做;需要名人的人更不管这些了,他们要的是名人的“名”,并不管名人的“实”。
  中国的用名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人一出了名就喜欢给他安排个官职,于是名以官传,官以名传;名越大官越高,官越高名越大;相辅相成,水涨船高;于是渐渐地离他们赖以成名的专业也就越来越远了。我说这是中国的一个特点,是因为在外国少见。拿美国来说,那是个名人云集的地方,各行各业都有世界级的名人,然而他们一旦离开这个行业,或者虽然没有离开但是做不出成绩来了,就不再是名人了。别的行业我不熟悉,就社会学专业来说,罗伯特·默顿,是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著作等身,世界十八个著名大学授予他博士学位,被哥伦比亚大学聘为终身职大学教授。他向我解释过大学教授比各专业的著名教授地位还高,极少人能得到这个职位。可是在七十岁退休之后,学校也只是给他留下一间办公室。他的两个学生,一个是交换理论的创始人彼得·布劳,退休后到北卡大学“补差”去了。另一个是功能冲突理论的创始人刘易斯·科塞,如今退休在家用一台老式打字机打信。我请他推荐一个中国学生去美国读社会心理学,他说我不是社会心理学的教授,我写推荐信他们会觉得奇怪。可见美国的名人出名,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是有限制的。名人离开他的专业就像离开水的鱼一样,没有生命力了。
  有一句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人是不是怕出名,那要看怎么说。依我看,出了名的名人和更多的想出名的候补名人,多数似乎不怕出名,要不怎么会为署名的先后而闹得同室操戈呢?要不然怎么会在自己的名片上印上密密麻麻的各种头衔呢?要说是都不怕也不对。咱们国家有那么多名人,可是到如今,有几个称得上世界级的?就说每年的春节晚会吧,令人满意的精品节目又有几个?都忙着做名人和用名人,这实事就做得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