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云峰山上谒魏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06
第12版(副刊)
专栏:九州风物

  云峰山上谒魏碑
  孙为刚
  渤海南面有一片莱州湾,莱州湾畔有座云峰山(又名文峰山),俗称“笔架山”。传说当年赵匡胤到莱州三山岛观海,回头南眺,只见一座山形酷似文房中的笔架,“笔架山”便脱口而出,流传至今。
  云峰山不高,也无仙可言。但是,山不在高,有文则名。云峰山上,因为拥有众多的北朝石刻而驰名中外。北魏大书法家郑道昭书写的《郑文公下碑》就在山坡的密林丛中,它被称之为魏碑之冠冕,是我国书苑的一枝奇葩,是云峰山的镇山之宝。
  初春的一天,我们慕名来到云峰山。驱车从北坡进山,山下迎面是一座高大的仿明清时建筑牌楼,骑路跨道,巍然屹立。主楼匾额北面是艺术大师刘海粟所题“山壁争辉”四个大字。沿路上行,不远处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式的大型建筑依山而出,红墙金瓦,典雅,庄重,它就是云峰殿。大殿内,悬挂着中外书法家评价云峰山的题词。艺术大师刘海粟写道:“云峰千仞,涛声万里,一代文宗,万方光灿。”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书法家赵朴初书写的条幅是:“方圆南北纷争议,独于此例无异词,掖县鼎鼎文物最,文峰山上道昭碑。”赵老的这首诗准确地道出了云峰山上魏碑的文物价值。大殿内还有全日本书道联盟常务理事、日本白扇书道会会长钟谷扇舟先生题写的四个大字“秀丽云峰”。就是这位钟谷扇舟先生,五年之内曾十二次率员到云峰山赏碑研读,推崇之至,可见一斑。
  云峰山上共有大小石刻三十几处,其中北朝石刻十九处,宋朝石刻十处,明清石刻各两处。所以也有人称云峰山为“天然碑林”。出云峰殿拾级而上,不远处便见到一处红柱金瓦、玲珑典雅的碑亭———郑文公碑亭,碑亭内就是云峰山的镇山之宝、国家级重点文物———郑文公下碑。
  据资料介绍,《郑文公下碑》是北朝大书法家郑道昭在任光州(今莱州市)刺史时,于魏永平四年(公元511年)所书,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八十多年的历史。碑高三米,宽约四米,全碑一千二百三十六字,刻工精巧,字迹清晰,保存完好,是郑道昭的代表作。
  我们上山的这天,游人稀少,碑亭的门上着锁,我们只能透过窗棂吃力地辨认着碑上的文字。这时,在碑亭外卖矿泉水的一位大娘主动走了上来,问我们是不是想看魏碑?我们异口同声地说是,这位姓郭的大娘便操着浓浓的莱州腔给我们讲起了这块魏碑的来历。
  原来,郑道昭在这里做刺史的时候,想让父亲的功绩在任所流芳百世,便在自己所辖的平度天柱山南为父亲刻了一块碑,后来在官邸不远的云峰山北坡又刻了一块碑,天柱山那块叫上碑,云峰山这块叫下碑。郭大娘对下碑上的一千二百三十六字的碑文背诵如流。我们再一问,郭大娘竟然没进过一天学堂,让我们暗暗称奇不已。背诵完碑文,郭大娘意犹未尽,又补充道:“这个郑道昭,本来是想给他爹留名,没想到给云峰山留下这块宝贝,中国人、外国人脚跟脚地来。有一个日本人来了,扎撒着两只手扑到这块碑上,眼泪直流,嘴里呜哩哇啦地说着,说的什么咱听不懂,可那感情咱能看出来,是真的。”
  郭大娘说得极是。其实,魏碑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记载了郑文公的家世功德,而在于它的书法艺术,它为我国的书法艺术从隶书向楷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研究我国书法源流的珍宝。郑道昭所处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我国书法大发展、大变革时代,郑道昭取众家之长,力图创新,他题写的碑额“荥阳郑文公之碑”七个大字,露锋出笔,捺笔成角,颇有造象记的笔意。碑文书法具有造象记式的刚健骨架和豪放气概,用笔方中掺圆,含有篆味,生动地体现了我国书法艺术从隶向楷演变时期的独特神韵。康有为对云峰山魏碑艺术给予极高的评价,他评价为十大美,即“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远,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