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迈向新天地的桥梁——再就业服务中心的创建和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07
第1版(要闻)
专栏:国企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聚焦②

  迈向新天地的桥梁
  ——再就业服务中心的创建和发展
  本报记者 钱江 吴焰 袁亚平
  四月的江淮平原春色浓郁:安徽合肥通过建立产权交易中心托管困难企业资产,为再就业服务中心的发展创造了新经验。
  时代呼唤首创精神。一九九七年七月二十六日,上海黄浦江畔成立纺织和仪电行业两个再就业服务中心时就像小草初萌,并没有多大的轰动。如今,这个日子被载入国企改革的史册。再就业服务中心犹如春草绿遍天涯,上千万职工通过它实现分流,迈向新的天地。
  改到深处新意出
  再就业服务中心的谋划人之一、上海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长祝均一回首当年,感慨地说:“说实话,中心是被逼出来的。”
  一九九六年上半年,曾有“工业半壁江山”之称的上海纺织业亏损三点五亿元,三十七万职工中年内将有八万人下岗。纺织控股(集团)公司接连两次向上海市委紧急报告情况,切盼帮助解决。
  面对再也绕不过的难题,一九九六年春天,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带队深入基层调研,探索新路子。现实摆在他们面前,汽车等六大新兴支柱产业在上海兴起之际,纺织、仪电等六大传统行业渐趋困难,加上其他行业,到本世纪末会有七十五万职工下岗分流。黄菊提出,政府、社会和企业要一齐出力,用新举措解决企业减员、职工分流这道难题。
  上海是一座富于创造力的城市。市领导会同经委、纺织、仪电等部门的同志反复调研、构思方案。基本思路是,企业必须剥离富余职工,但在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下岗职工不能一下子都推向社会。要设立一个临时机构,使下岗职工能进能出,走向劳动力市场。
  在市委指导下,再就业服务中心的构想形成了:下岗职工进入“中心”两年,每月领取二百多元的基本生活费,报销相关的医疗费,中心代缴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险金,对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并鼓励他们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进入劳动力市场。市府和社会、企业三方筹集二亿元资金,作为中心运作半年之需。
  市政府很快发出通知,决定在纺织、仪电控股(集团)公司开展以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为主要内容的再就业工程。通知指出,此举将“逐步形成两个新机制。一是形成国有企业兼并、破产的新机制,实现国有企业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切实改善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帮助企业轻装上阵。二是形成下岗待工人员再就业的新机制。”
  壮士断腕,为的是再造河山。纺织行业抽调两千余名工作人员筹建行业中心,至年底接收了八万四千六百名下岗职工。仪电行业的中心接收了三万二千人。
  春草渐行遍天涯
  “中心”很灵验。一九九五年,上海纺织和仪电行业有六家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却没有一家完成破产,主要是找不到分流职工的途径。一有“中心”就不同了,从一九九六年七月至年底,这两大行业有十六家企业完成了破产程序。不仅如此,到年底,纺织和仪电两个中心共分流安置下岗职工五点八万人。其中一部分人再就业,一部分人退休,还有一部分中年人走上了自谋职业之路。不管采用何种方式,走出了中心的职工基本上不再返回原企业。
  一九九七年三月,中心扩展到轻工、电气、冶金、建材等七个行业。到年底累计下岗职工三十万人,分流安置二十余万人,其中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进入劳动力市场实现再就业的达十七点六万人。仅仅一年,纺织行业下岗分流十多万人,不亚于一场规模浩大的战役。如此大规模的下岗和再就业,当年上海的GDP总值仍达到三万六千八百八十一亿元,比上年增长百分之十点一。改革攻关至此,解开了国企改革成功与否的一个生死结。
  这年秋天,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原劳动部联合调查组到上海调研,肯定了再就业服务中心的探索。这个探索也很快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称赞。下岗分流是国企改革的必然要求,“中心”在企业和社会之间建造了一个足以回旋的缓冲地带和彼此沟通的桥梁,既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又促进了下岗职工再就业。
  1997年3月,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110个“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学习上海的经验,从上到下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当年8月下旬,这些试点城市的主管市长到上海取经,推广中心的建设。1997年底,全国已建立再就业中心1333个,吸纳了下岗职工76万人。
  经过一年试点,中央决心在全国推广再就业服务中心。199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以中央文件形式发出关于做好再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是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促进再就业的有效措施,是当前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再就业服务中心的建设被提高到全局的高度,成为当时再就业工程的中心任务之一。
  经过去年7、8、9三个月“攻坚”,全国95%以上有下岗职工的国有企业建立了中心。中心的运作资金实行“三三制”,即政府、社会、企业各出1/3,但是破产、停产或半停产企业往往拿不出后1/3,希望政府垫付。经过探索,合肥在去年12月建立了产权交易中心,将以往先分流下岗安置,再将资产转让或资产变现拿出资金的程序作了调整:先由资产交易中心垫付安置费用,再定人员分流方案,为资产转让创造良好条件,待资产变现后归还中心。
  下岗职工进中心,确实为企业兼并重组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经济发展较快的浙江紧紧跟上。到今年2月,全省各类企业的“中心”已有4383个。其中国企的“中心”为2107个,接收下岗职工11.86万人。湖南的再就业服务中心去年下半年全面铺开,至年底凡有下岗职工的国有企业都建立了中心,累计接纳下岗职工90.63万人,并帮助其中的43.1万人实现了再就业。
  满目春光照眼明
  再就业服务中心是上海在再就业工程中的创举,在世界上都是没有先例的。随着实践的发展,目前在全国范围普遍建立的中心又有进一步的完善:下岗职工进入中心的时间,从最初的两年确定为目前一般不超过3年。此外还普遍要求将中心建立在企业,各地政府更加注意对下岗分流的宏观控制,并且打足财政预算,通过中心保障国企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
  截至目前,上海已有累计58.2万下岗职工进入中心,其中41.9万人解除了原劳动关系,出中心率为72%。一个能进能出的市场就业机制展现出来了。3年中,上海地方国有企业职工由127万下降为78万人,大量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
  春光中的上海,再就业服务中心又领先一步地发展了。不少人认为,上海正在进入“后中心时期”。作为一个历史阶段的产物,中心除了要继续进人,更要使下岗职工平稳出中心,走向日渐规范化的劳动力市场。
  最早成立的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公司又先行一步。该集团职工已从17万人减至7万人,人均年劳动生产率却从7万元上升到27万元。该集团的中心先后接纳了4.6万人,现只余4000人。根据这个情况,曾经相当庞大的中心将逐渐演变为中介机构性质的劳务公司。
  参加过设计“中心”方案的人们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描画“中心”草图时,对化解国企富余人员流动这道难题多少觉得远景朦胧。现在,中心的实践将未来的场景拉近:经过中心这座桥梁,最终完成向市场就业的全面过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