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是“新解”还是“早已有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03
第4版(副刊)
专栏:读者反馈

  是“新解”
  还是“早已有之”?
  贾宝章
  4月2日“大地周末副刊”刊登了赵金九先生《“去留肝胆两昆仑”新解》一文。赵先生认为,过去对这句诗的种种解释都不对,“去”应是指逃亡日本的康、梁,“留”指作者自己,“两昆仑”是说无论亡命在外,还是慷慨赴死,都和巍巍昆仑一样高大。应该说,赵先生的解释是对的,符合这首诗的原意。但是,赵先生把他的解释说成“新解”,似乎除他之外,此前再无人作过这样的解释,这就不对了。
  据笔者所知,早在十几年前,就有人这样解释了。1983年10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张冠湘等人编注的《古诗文名句录》,就录有谭嗣同这首《狱中题壁》诗(见该书108页·述志·)。编注者在注释里,对“张俭”典故注释后,点明“这里借指康有为、梁启超,他们于戊戌政变失败后,亡命在外。”对“杜根”典故注释后,明确“这里是作者(即谭嗣同)自喻”。编注者对这首诗后两句的解释是“表示自己(即谭嗣同)临危不惧,愿意壮烈牺牲,与已经逃脱的战友一样,都像高耸的昆仑山,顶天立地,肝胆照人,用以激发后人的斗志”。请看,《名句录》的解释与赵先生的“解释”是完全一致的。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的《元明清诗鉴赏辞典(清·近代)》也录有谭嗣同这首诗,注释者对张俭、杜根两个典故作了注释,指明了其喻义,这和赵先生的解释是一样的。对第四句,明确指出“去”指康有为、梁启超,“留”指谭嗣同自己,“两昆仑”指康有为与谭嗣同自己,无论亡命在外还是以死报国都像昆仑山一样高大。由上可见,赵先生的所谓“新解”其实早已有之。也许是“英雄所见略同”吧。不过,既然有人在前,赵先生所说就不能算是“新解”了。
  其实,“去留”二字应作何解,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的一系列行动早已作了说明。当得悉要逮捕维新派后,谭嗣同力主梁启超逃走,他对梁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启后起。”当有人劝他也逃走时,他坚决不肯,说“我国二百年来,未有为民变法而流血者,流血请自嗣同始!”“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未几即英勇就义。“去、留”所指不是十分明白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