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横空出世铸精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07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横空出世铸精神
  本报记者 向兵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大家要记住那个年代……
  “这是邓小平同志的话”。
  一望无垠的大戈壁上,热气蒸腾的火焰山下,陈国星由此开始了和记者的谈话。身旁数百名战士头顶烈日匍匐在尘浪翻卷的沙土里,摸爬滚打将身上六十年代的军装做旧;摄影、录音人员正忙着将数百公斤乃至成吨的器材搬上火焰山山坡上的拍摄现场。“你们都看见了,剧组士气很高,大家伙儿都憋着一股劲儿。可心里头压力很大,我们要拍的题材太大了!”说这话的陈国星和他的剧组成员,从北京来到天山脚下的茫茫戈壁,为的是拍摄一部庆祝建国五十周年的影片——《横空出世》。
  五十年代初,建国没几年又刚打完一场抗美援朝战争,整个国家真叫百废待兴,论技术能力,连一台拖拉机都造不出来。可我们的科学家和成千上万的部队官兵愣是靠一股子奋发图强的精神,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用很短的时间就攻克了最现代化的高科技尖端,造出了原子弹。当年的一声东方巨响,叫中国人扬眉吐气,世界目瞪口呆。这就是影片要讲述的故事。谈起影片的创作,陈国星一副亢奋状态。他说,已经一年多时间了,他脑子里除了这部刚投拍的影片没别的。去年初,全国电影文学征文,解放军总装备部的彭继超、陈怀国创作的描写这一题材的剧本《马兰草》,获得了一等奖。北影厂立即决定拍摄此片向国庆五十周年献礼。陈国星领受任务后一头扎进了创作中。一年多来,他带领主创人员深入核试验基地,遍访当年参加试验的科学家和部队官兵,和一位又一位编剧一遍又一遍修改剧本。“一年多时间每晚回到家,累得什么姿势坐着都不舒服,弄得连去年的世界杯都看不了。”
  也就在这些日子里,这位连续几年为北影拍出了《孔繁森》、《黑眼睛》等获奖影片,可谓已功成名就的年轻导演,灵魂经受了一次洗礼。想当初,多少最优秀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或内地舒适的环境,和千万战功卓著的官兵一道毅然奔赴荒无人烟的大戈壁,喝碱水、住帐篷,与风沙为伴。为了祖国的强大,他们默默无闻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如今讲和平发展,我国已庄严宣布不再进行核试验。但激发了当年那惊天地动鬼神举世无双的创举的伟大精神,仍然是激励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的影片,就是要站在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大背景下,再现一种民族气概,一种时代精神。”陈国星说,越是重大的题材,越应该讲究艺术性,具有可看性。他强调一定要在塑造人物上下功夫。本片的主人公是一个从国外归来的科学家和一个从上甘岭下来的将军。他们不同的豪情、激情,以及历经风雨的友情,将展现出一代中华优秀儿女的拳拳报国心。片中原子弹的试制过程是粗线条的,而表现人物的细节却是生动、细腻,并且极富性格色彩的。陈国星说不管是主要角色,或是秦连长、小四川、老邮递员等人物,哪怕寥寥几笔,也必须各有特色。他要求,影片每一个场面、每一段戏都要有精彩处,从而使影片中的大事件和活动于大事件中的人物,处处都有牵动观众的兴奋点。
  本片只有李雪健、高明、李幼斌、陈瑾、刘琳是专业演员,其它科学家和军人均由科学家与部队官兵饰演,陈国星觉着这更能增加影片的真实性。为了拍摄好这部由军委副主席张万年题写片名,广电总局、解放军总装备部和核试验基地大力支持的影片,剧组用上百吨钢材在戈壁上生生搭起了一个几十米高的原子弹爆炸塔,并从北京空运来国内最好的摄影、照明器材。记者只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室见过的升降自如、推拉摇移随意操作的长臂遥控摄影机第一次出现在了茫茫戈壁上。“我们的经费非常紧张,但也绝不能在拍摄上打折扣,只有每个环节精益求精才可能出精品。”陈国星说。
  航拍的直升机再次飞来,基地副司令一声令下,上千名战士组成的数里长的队伍又开始跑动起来。顿时,烈日烤灼下的戈壁尘土飞扬,尘浪中身着棉衣、棉鞋的战士们一副当年的模样,急行军中传递着命令:“不准问到哪儿去,不准问去干什么!”……此时虽是阳春四月,此地却已是三十多度的高温。(附图片)
  题图为导演陈国星在拍摄现场。下图为剧照。周建钢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