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马相伯的《一日一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07
第12版(周末副刊)
专栏:大象书话

  马相伯的《一日一谈》
  姜德明
  编者的话
  从今日起,“大象书话”与读者见面。该专栏由大地副刊与大象出版社合办,所刊文章将结集由大象出版社出版。该专栏文章希望谈书的掌故、书的版本、书与作者读者间各种各样的故事,字数千字左右为宜,文风轻松活泼,内容新颖准确。写出书的沧桑、书的韵味,写出读书、藏书人,写书人的奇遇和感觉,这便是开设“大象书话”专栏的初衷,并期望来稿。
  1999年5月7日
  1935年,马相伯在天津《益世报》上连载他的《一日一谈》。那年他已九十七岁,住在上海,笔记者是王瑞霖。这是一组很适宜副刊连载的随笔小品,无论国际时事和国内经济、文化问题,莫不有所涉及,更主要的则是老人回忆亲历的清末掌故轶闻。笔记者保存了老人口述的语气,轻松自然,庄谐杂出,并且每篇都记下了老人口述的年月日,以示郑重。1936年初上海复兴书局印行了《一日一谈》的单行本,我保存的是同年6月的再版本。
  马相伯(1840—1939),名马良,字相伯,自幼受天主教洗礼。青年时在李鸿章手下办洋务,任驻日公使参赞、神户领事。后在上海办震旦学院、复旦公学。辛亥后曾任代理北京大学校长。“九一八”后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被人尊称为爱国老人。“一·二八”上海事变,老人写过一副条幅:“哀我江南生灵涂炭,乞我外交条约勿暗送土地人民。”显然这是针对蒋介石政府的投降政策而发的。
  在作者看来,清末的四大名臣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其中,李鸿章“对于新政的远见实比曾、左、胡高明。且彼对于一事一物都肯虚心研究,不敢自是。”马相伯常为李讲述西洋哲学问题。有一次李还问一位同乡道员何为“抛物线”?对方打譬喻说:“撒溺就是抛物线。”讲到李鸿章有书生积习时,在《杨谷山孝廉服官秘诀》一文中,谈到杨的经验,凡上书给李中堂时,在公文末尾,总要故意弄出一两句似通非通的话,而李的习惯一定援笔批改,改后,这件公事便可立刻发下施行。若是呈文完美无缺,用不着修改,李就顺手放在一边,不知何时可以批办下来。马相伯对此也是屡试屡验。无疑的,这些有关人物性格的描写,只能从这类掌故随笔中略见一二,正史文本里是看不到的。
  马相伯从日本回国后,李鸿章又派他赴高丽。马回国汇报,并畏难不想返回,向李进言及时拿主意,李曾感叹道:“大清国我都不敢保他有二十年的寿命,何况高丽?”这话果然被他说中。总之,相伯老人在《一日一谈》中月旦人物的篇章颇有可读之处,对李鸿章怀有偏爱恐亦难免。在《借款》一文中,又讲到李鸿章办海军的一段故实。李曾向马发牢骚:“军机处令我兴办海军,只给五百万银子,怎么能办得好!”马便建议向美国商人借款,李同意只借二千五百万两,并派马赴美办理此事。行前马等请李奏明政府,李回答:“难道我一个北洋大臣又兼理通商大臣,连与外国商人商订借款的权柄都没有了吗?”结果比预想的要好,美国银行界可提供五万万两,最后定为五千万两,比在国内商定的多了一倍。不想李回电说:“朝议大哗,舆论沸腾,万难照准。”马相伯进退维谷,只好溜之大吉!他先到了巴黎,回国后李对他说:“政府不想好,又有什么办法呢!”从此,马相伯便回到上海徐家汇,投身文化教育和宗教工作。
  李鸿章在清政府中地位显要,有功有过,在清史研究上也是个有争议的人物。马相伯在李鸿章身边工作多年,提供的资料有一定的价值。当然,《一日一谈》里并不是只谈李鸿章,也谈及袁世凯、丁汝昌、张之洞、郑孝胥、蔡孑民、胡适等人。至于马相伯的著作,尚有《致知浅说》、《拉丁文通》、《灵心小史》、《马相伯先生文集》正续两卷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