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永驻共和国史册的身影——记在国企下岗分流中奋力开拓的人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08
第1版(要闻)
专栏:国企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聚焦③

  永驻共和国史册的身影
  ——记在国企下岗分流中奋力开拓的人们
  本报记者 冯奎 刘伟 李维平
  世纪之交,维系共和国命脉的国有企业,面临改革与脱困的历史重任,国企职工下岗分流成为改革的突破口。数以千万计的国企职工离开棉纺机器,走出百米矿井,放下钢锯斧头……汇入下岗者的人流之中。
  亿万人民关注着他们的奋力开拓。“国企下岗职工”的概念也许会在今后消失,但他们刚毅的身影将永远定格在共和国的史册中!
  留下一片深情,他们迈出不同寻常的一步
  重庆棉纺一厂的院墙外面有一条百米小街。自50年代起,厂里的先进工作者大都住在这里,这条街因而得名模范街。如今的小街有了新主人:去年一年,重棉一厂近千名下岗职工中100多人在这条街上摆摊设店,把小街建成了远近闻名的模范市场。35岁的小伙子冯汉明在这里开了一个酱菜馆。他从去年10月起就不再到那边的厂区上班,而是来这边市场上自己开的酱菜馆忙碌。
  这是平常而又充满艰辛的一步。
  一位国企老工人动员孩子们迈出这一步。在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站前街,我们见到正领着几个下岗职工从事绢花制作的郑玉堂老两口。老郑一家14个劳动力,9人先后下岗了。刚刚下岗时,几双儿女、女婿、媳妇们隔三岔五跑到老郑那里,不是叹气就是发脾气。老郑两口子把大伙儿召集到一起,专门开了一个下岗再就业的“家庭动员会”。以一个有着30多年工龄的国企老职工的身份,老郑吐出了心里话:要说对国有企业的感情,我比你们都深。正是因为感情深,我才打心里希望咱们全家人支持改革。在老郑的动员下,全家下岗人都不再埋怨,有的踏三轮车,有的办街头修理铺,老郑夫妇则搞起绢花制作,还吸引了十几个下岗职工来此就业。
  在不少企业,干部们最先迈出这一步。北京电机厂的领导说:国企职工下岗分流时间紧、任务重。干部带头,就能推进这项改革。这家企业下岗分流改革5个月,减员600名,厂级干部减少18.2%,一般干部减少21%,二、三线工人减少10.2%。领导带头,职工气顺,没有一起上访事件。
  粗犷的煤炭工人悄悄地迈出这一步。与山西省会太原一河之隔的杜尔坪矿,是家大型煤炭企业,职工人数最多时有1.3万多人,有一半人员需要下岗分流。开展下岗分流工作之初,不少人担心,杜尔坪矿将会成为“不平之地”,而现实是6000多人平稳分流出去了,没有一个人跨过汾河去找省、市领导……曾长期在煤炭行业工作的山西省委书记胡富国说起这些的时候,眼睛湿润了:当年一句“国家建设需要”,他们二话不说来到深山老林;今天一句“国家改革需要”,他们又悄悄地离开了心爱的岗位。我们的国企工人最知道“国”字重千钧。他们多好呵!
  风雨中,他们抬起头,挺起了坚强的脊梁
  昨天的岗位没有了,今天的岗位在哪里?
  他们中的许多人,上有老、下有小,是社会负担最重的一个群体。下岗犹如巨石压来,使他们倍感艰难。他们中有许多人正年轻,工作不久,像一棵刚刚抽枝的小树,没想到下岗分流的风雨来得那么猛烈。
  风雨中,他们一个一个走过来,靠的是顽强不屈、越挫越奋的人生信念。在上海,“庄妈妈净菜社”今天已家喻户晓。许多人并不知道,它的创办人庄红卫26岁从上海搪瓷厂下岗,丈夫也随后下岗。她摆过地摊,当过零杂工,修过自行车,卖过名片纸,推销过花露水,但都没有成功,终于在净菜业中开出一片新天地。在天津,43岁的曹慧英创办的“托老所”远近闻名。人们未必知道的是:她曾9次到市劳动力市场应聘,都因“年龄大”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有好几个春节,别人在家享受融融暖意,她却冒着正月的寒风,骑着自行车,四处寻找工作。
  风雨中,他们一群一群走过来,靠的是这个群体支柱不倒,精神不散,众志成城,共渡难关。
  贵州5708厂,是个从事大型飞机修理的军工企业。和地处深山老林里的不少森工、煤炭、军工企业一样,跨出厂门便是一片荒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就业门路在哪里?1992年,飞机维修全部撤线,订单没有了,军品线上的800人一下子没有了岗位。在最困难的1992年到1993年,工厂工资不发了,可工厂的架子没有倒。在新班子的带领下,全厂拧成一股绳,组织起来再创业,思想解放的热潮发动起来了,国外引进的铝箔及其深加工生产线上马了,和附近乡镇联合建设的食用油加工企业建成了……从1992年到1995年,3大种类、5大系列、21个产品又重新支撑起千人大厂的朗朗晴空。
  “好大一棵树,绿色的风流,风雨中,我们昂起头,冰雪压不住……”伴着这首激昂的歌,120万森工踏着暮色陆续下山,迎着朝阳继续前行;伴着这首雄浑的歌,去年已有66万人,今年又将有上百万棉纺织工用勤劳的双手去重新编织新的生活;在山西,10万煤炭职工走上荒山,来到河滩,集结在筑路工地,他们要用铁镐、铲车、挖斗,再去开垦新的一片天地……
  改革千钧重,万人撑起来,他们是共和国不可缺少的支柱
  “你很了不起,不仅是半边天,简直就是擎天柱……”今年1月19日,朱镕基总理在福州看望下岗女职工方华森。她靠当家庭卫生钟点工,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总理了解这些情况后,亲切地称她为全家的“擎天柱”。事情过去几个月了,想起受到总理表扬的一幕,已经43岁的方华森还是那么激动,她说:“总理这话不是说给我一人听的,这是对我们所有国企下岗职工的激励!”
  方华森只是下岗者中普普通通的一员。近两年内,全国从事个体、私营企业的国企下岗职工已有650万人。他们在再就业的路上,刚刚起步,力量还不厚实,但他们自我开拓的精神,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社会尊重。沈阳的王玉江,下岗后创业10年,将积累起来的百万财富,几乎全部投入他的“爱心产业中心”,目前已经培训安置了近500名下岗职工。沈阳市委副书记赵金城为他书写对联:“无私扶贫心灵美如玉,有情助困胸怀阔若江”;重庆的匡明、杨祥华,都不满40岁,都是下岗不失志、创业献爱心的突出代表,双双名列全市第二届“争光奖”30名候选人之列。
  放眼望去,从东北到西南,在煤炭、钢铁、军工、森工等诸多行业里,千万个国企职工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下岗分流之路。同时,千百万国企在岗职工也在努力拼搏。他们的力量汇聚到一起,共同支撑着改革与发展的重任,共和国伟大的国企改革才迈出了具有转折意义的步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