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我们怎样处理垃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08
第8版(视点·社会经纬)
专栏:人民日报评论部主办视点(二十三)

  我们怎样处理垃圾
  王义堂 周波林 齐敏
  编者按:只要生活就有垃圾。然而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到,日益增多的垃圾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大负担。而且这种情况有加剧的趋势。本期“视点”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垃圾的危害以及垃圾的再生利用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它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只要大家行动起来,采取积极的对策,完全可以大大减轻垃圾的负担,甚至可以使之变成一种财富。变废为宝的前景,尤其令人鼓舞。
  我们每天都在造山,不是假山,不是金山银山,而是实实在在的垃圾山。
  愚公坚持每天挖山不止,是为子孙后代造福;我们每天“造山”不止,却是在为自己,也在为子孙后代留下沉重负担。
  为生存,为发展,为自己,为后代,面对垃圾山,我们必须像愚公那样,坚持“每天挖山不止”。
  日趋沉重的垃圾话题
  航测表明,北京周围已被7000多座垃圾山包围,其中直径50米以上的垃圾山就有5000多座。另据统计,解放初期,首都每年排出的垃圾有40万吨;80年代中期,达到每年300万吨;现在已超过每年480万吨。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方式的改变,首都的垃圾产量以每年5%到10%的速度在递增。这些垃圾,覆盖了京郊8000多亩土地,使本来就十分有限的土地资源更为紧张。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本世纪末,处理垃圾还要占用农田2000亩。到2010年,必须再增加占地2000亩,增加投资近3亿元。这里还不包括每处理一吨垃圾,市政府需支付100元补贴,仅此一项,每年需要支付1.6亿元。
  全国数百座大小城市,已有2/3的城市被城区外的垃圾山包围,“城市垃圾”的年总产量已超过1.5亿吨。人们有意无意间抛弃的垃圾,比自己刻意冶炼的钢铁产量还要大得多。与此同时,每年废弃的可再生资源达250亿元。
  更为重要的似乎还不是这些数字,而是垃圾对人类的生存造成的威胁:
  垃圾中的有机物散发出令人窒息的恶臭,成堆的蚊蝇鼠类在这里繁殖衍生,垃圾中的有害物质使土地污染,地下水地表水变质,由此生长出来的粮食、瓜果、蔬菜,成为垃圾山培育出来的、危害人类健康的“苦果”、“害果”。
  医学研究证明,许多人正在受到由垃圾山散发的各种重金属的危害,镉、汞等元素在人体内的慢性蓄积,危害人的神经系统、造血系统,甚至引发癌症。
  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处理垃圾的办法仍十分落后,大多数地方还采取的是最原始的办法,将垃圾从城里搬到城外,或从近郊移动到更远的地方。随着垃圾山的移动,垃圾污染由此及彼,由城市到乡村,成为干扰人类文明、破坏青山绿水的罪魁。号称“黄金水道”的长江干线,已受到垃圾的严重威胁。仅重庆市长江段的船舶,每天排放的生活垃圾就达300吨左右,随着浩荡的江水顺流而下,直接影响着葛洲坝电厂的正常发电,污染着长江水质。从通州北关的大运河沿河而下,河中漂浮的垃圾令人心悸。万里长城脚下,各种废弃的塑料袋迎风飞舞……
  随处可见的垃圾,污染着环境;就是被掩埋到地下的垃圾,也常常给人类制造着不幸和灾难:70年代,首都一家照相器材厂被烧毁,祸首是地下掩埋的垃圾产生的沼气;90年代,广州近郊两个少年在树荫下嬉戏时突然身亡,“杀人凶手”也是地下掩埋的垃圾产生的沼气;1994年,湖南一城市的垃圾山爆炸,使几十米外的泵房和两道污水大堤受到严重损害;1995年,北京一职工点燃煤气炉时发生自燃,一家三口均被烧伤,元凶也是地下垃圾产生的沼气……
  今天,是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人们拿起现代科学的利剑,向垃圾宣战的时候了!
  日新月异的垃圾产业
  变废为宝,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人类有这样美好的理想,人类更有这样强大的能力。
  垃圾是全人类面对的一个共同难题,随着世界各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已成为一大社会公害。据有关资料介绍,90年代美国、日本、俄罗斯、英国、法国等国家的生活垃圾的排放量基本上为每人每天1公斤。垃圾成为人类躲不开,化不掉,搬不完的难题,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一大障碍。
  目前,世界各国对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主要有三种方式:填埋、堆肥、焚烧。
  填埋垃圾,投资少,处理量大,技术相对简单。工业发达国家对垃圾的填埋处理,是在处理场加设防渗层和覆盖层,避免垃圾掩埋后对地下、地表水及周围空间环境的污染。但随着城市垃圾的逐年增多,场地占用、工程量和费用愈来愈大,且垃圾中的可用物质大量流失。特别是填埋处理周期很长,存有潜在污染的可能。美国、德国都有过垃圾填埋几十年后污染的先例。因此,从长远看,应该尽量减少填埋处理垃圾。
  将城市生活垃圾用于堆肥,也是国外处理垃圾的一种方式。但这种“垃圾肥”肥效低,使用也不方便,销售量有限,发展余地不大。
  焚烧垃圾具有回收热能和减量最彻底的特点。焚烧后的垃圾,体积可减少85%到95%。当然,这里说的焚烧,决不是简单的一烧了之,而是利用“垃圾专用焚烧炉余热发电”或“以垃圾制成固体燃料直接燃烧发电”。发达国家越来越多地采用这种技术。美国有这样的焚烧炉500多座,日本有300多座,使60%的生活垃圾得到了处理。这种集环保、发电于一体的垃圾工业技术,正在使垃圾成为一种新的资源,在国际上已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和新的资源,并被列为未来30年间十大新兴技术中的第二位。
  我们国家的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并不落后。但在使用上却不容乐观。1998年,杭州市建成的垃圾焚烧炉电站,并与系统并网试运行发电。该电厂全部由计算机实施自动控制,现已安装的两台发电机组,年发电量1500万千瓦时,全部职工仅有7人,专家估计,10年内可收回全部投资。
  首都北京,每天产生的1.4万吨生活垃圾中,再生资源高得惊人。这些垃圾中,废纸、废塑料、废玻璃各有1500吨,废织物600吨。如果将每天废弃的废纸回收,可生产1200吨新纸,节约6000立方米木材,少砍1.2万棵大树,可以节电77万千瓦时。如果将每天扔掉的废塑料回收炼油,理论上可得50万升无铅汽油和52万升柴油,仅汽油就可供1万辆小汽车行驶300公里。如果可回收的物资能全部回收,北京市的垃圾量将减少40%,垃圾清运车将减少往返1000多次,既缓解了交通压力,又减少了汽车尾气排放,还可减少每天40万元的垃圾清运费。
  正是看准了这一新兴的产业灿烂的前景,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发展我国“绿色环保发电站”研究、开发和建设的北京华联达环保能源技术开发公司,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论证及对国外处理垃圾方法的深入考察,将国外的最先进的垃圾焚烧技术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了建设适合我国特点的新型垃圾电站的建议,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现在,由华联达投资的北京市第一座垃圾焚烧电站正在朝阳区抓紧施工。该电站建成后,日处理垃圾可达1200吨,占北京市垃圾日产量的1/10,年发电量为1.2亿千瓦时。
  人人有责的治理工程
  垃圾山是我们大家造出来的,搬掉此山,有赖于全民素质的提高,也有赖于观念的转变、体制的改革和必要的经济政策。
  我国垃圾处理技术水平和国外相差无几,但缺乏应有的市场机制,垃圾资源的产业化依然举步维艰。正如国家环保局负责人指出的那样:我国在环保产业发展方式上“过多地依靠政府,市场调节能力低;过多地注意生产领域,忽视经营管理和资本营运领域,只注重社会、环境效益,忽视经济效益;只强调政府投入,忽视社会投入。”垃圾产业的前景是一片光明,垃圾产业的道路却是曲折漫长的。但不论怎样艰难曲折,我们都得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因为我们没有别的道路可供选择,我们也没有任何办法逃避这种历史的、社会的责任。
  每个市民都要按照我国政府提出的处理垃圾的“最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三化”原则,充分认识垃圾处理的重要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自觉地、积极地承担起垃圾减量化和分拣分装的责任。要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活模式,不仅要做到不乱扔垃圾,还要做到少扔垃圾,养成良好的投弃垃圾的习惯。垃圾的分装、投放和收集是垃圾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居民思想认识、生活习惯的一场变革。成堆成山的垃圾并不都是废品,人们扔掉的东西未必都该废弃,垃圾中有不少是“放错了地方的原料”。垃圾管理的变革,不仅有利于资源的回收,垃圾焚烧厂的运行,更是保持城市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必须的措施。
  必须建章立制,用强制性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遏制垃圾的增长势头。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处理的数量膨胀,难度加大。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由市政统包,费用由财政拨款,这已不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垃圾的生产者应当承担社会的经济的责任。实行“谁污染谁治理,谁投垃圾谁出费”的办法,可以使人们在投放垃圾的同时,既增强了环保意识,又支持了垃圾的无害处理。事实上,对排出垃圾者收费,早已是国际惯例。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立法,并以垃圾处理成本及排出量计费。例如,韩国从1995年起,正式实施垃圾袋收费制度。市民必须购买规定的垃圾袋丢弃垃圾。收费两年来,垃圾量减少了37%,资源回收率提高了40%,城市的环境卫生有了明显改变。因此,我国的城市居民和工商企业缴纳一定的生活垃圾管理费,是我们做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必要措施。它不仅体现了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减轻了日益增加的市政管理负担,支持了城市垃圾管理的正常运行,而且还可以支援垃圾焚烧厂的建设,限制和减少垃圾的排放。
  垃圾无害处理需要庞大的资金,需要我们探索和建立一种有效的投资责任约束机制,规范项目法人行为,组建股份制公司,负责项目建设管理,向投资股东和政府的贷款项目负责,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并承担后续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同时,垃圾收运、处理、发电都应建立相应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运营机制,使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照片说明:日前,昆明市一条有名的“垃圾带”变成了群众休闲的好去处——“绿化街”。这里原来是一条数公里长的废弃铁路(见左下小图)。从去年起,昆明市政部门着手拆除铁路,在原址上建成了一条新街,栽种了大量花草树木。这是改建后的绿化新街。
  新华社记者 王长山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