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常回家看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09
第2版(经济)
专栏:乡情实话

  常回家看看
  本报记者 张毅
  不久前,记者回江苏赣榆老家探亲,板凳还没坐热乎,亲朋好友接踵而至,给我带来了一大堆农村的故事:
  表妹家承包了40亩沭河滩地,去年秋天,上游提闸泄洪,眼看着雪白的棉花、金灿灿的稻穗全泡了汤,马上要到手的几万元钱顷刻化为乌有,那个揪心哪!和表妹有同样遭遇的有几百户人家。
  四姑家前年包了15亩鱼塘,尝到了甜头,去年又延包了一年,可到了年底出鱼时,活蹦乱跳的鱼就是卖不动。往年9元钱一公斤的鲤鱼,去年5元钱还得向鱼贩子求哥拜姐地兜售。结果,累死累活忙了一年,白搭人工不算,还赔了六七千元钱。当地沿海好多人家都搞滩涂养殖,据推算,因为卖难,去年平均每亩鱼塘要亏500元左右。
  也有运气好的。一位当小学教师的老邻居,停薪留职后,养甲鱼、养鳗鱼,又搞起了稻田养蟹,一亩水田纯收入可达2000多元。他托我如果有这方面的科技信息,一定多寄点给他……
  在市场大潮中颠簸的农民,几家欢喜几家愁。尽管语言表达方式不同,但“增收”已成为官方民间眼下离不开的话题。究竟如何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记者和县委书记杨少华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谈。
  一见面,杨书记就兴致勃勃地说起县、乡两级干部利用春节时间大搞调研活动的事儿,他们走村串户,和群众促膝谈心,深入了解百姓疾苦,倾听群众呼声等等,听起来似乎有些偏离主题。
  可是,接着听下去,哪件事都与农民致富奔小康紧密相关:
  县委两位领导在沿海一带了解到,今年河蟹苗产量比去年增加一倍,面临销售困难。他们根据群众的建议,组织了一支由水产、工商等部门人员参加的销售队伍,通过各种关系促销;他们还带上育苗大户到泗洪、兴化、建湖等县市推销蟹苗。年后不久,全县第一批育出的1万多公斤蟹苗销售一空,实现收入4000多万元。
  柘汪乡一班干部通过调研,确立了借助外力发展经济的思路,提出利用轻骑集团、远大集团的资金、技术,促使摩托车制造业、海水养殖业和小城镇建设迈上新台阶。
  在调研中,他们还发现了“告状村”变“小康村”的活教材。欢墩镇有个移民村,20多年,集体上访2000多次,向政府要钱要粮。前年换了个村支书,一门心思带领大伙致富。他得知湖北武汉等城市黑鱼市场行情很好,于是发动家家户户养黑鱼,这两年,村里的彩电、摩托车一下子多了起来。如今,村民们过春节都忙着挣钱,哪还有闲工夫“等靠要”?看来许多基层矛盾的解决,还在于发展经济。
  杨书记深有感触地说,当自己和群众面对面坐在桌边、灶头时,他们都愿意掏心窝、讲真话。这都为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比如,农民负担是许多人不愿触及的一大难点,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赣榆县曾采取过不少措施,效果都不太理想。这次调研后,县里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目前,赣榆县已出台精简全县一半村干部、取消村级招待费、实行公平负担、村务公开等措施,确保农民人均负担低于国家规定标准。
  农民增收,政府究竟能帮什么?杨书记诙谐地套用了一句歌词:“常回家看看。”他说:“不仅领导干部同志要摸实底、探真情,希望你们做记者的也能更多地深入基层,走一走,看一看。”
  是啊,假如我们对实际情况都缺乏一个客观的判断,那么,再高深玄妙的理论也只能是隔靴搔痒。“常回家看看”,既是个世界观的问题,在现实经济工作中,更是个方法论的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