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重视对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08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

  自我教育能力是指教育对象在接受教育者的教育、接受外部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基础上,在自我教育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自我选择、内化、反思、评价、调节、规范的主观能力。夏海鹰、邹学荣撰文指出
  重视对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由于自我教育能力是建立在自觉意识的基础上的,不是外力强加的,因而是一种现实的、高层次的能力。具有这种自觉的高层次的理性能力,教育对象才能够自觉地教育自己、改造自己、规范自己、实现自己、超越自己。
  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证明人格形成一般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遗传,二是环境,三是自我的实践活动。正是人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了遗传的潜能,把环境因素内在化,使环境影响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所谓“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就是这个道理。
  研究表明,首先,在人格形成中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个体的整体实践能力的提高。通常我们讲的个体的实践能力是指个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活动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而个体的自我教育能力则是一种局部的、一个方面的、具体的能力。但是这个具体的、现实能力是综合能力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只有各个部分的、具体的能力提高了,综合能力才能相应提高。在人格形成中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对于个体整体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在人格形成中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充分发挥遗传的优质因素,遏制不良因素。遗传作为人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潜在地影响着健全人格的形成,是人格形成的自然的生物前提。这种生物前提随着人的知识、经验的积累,自我意识的觉醒,逐渐融进了社会性因素,进而运用社会性的因素调整生物性因素,根据社会普遍认同的人格特征去指导个体人格的形成,这种指导活动就叫自我教育,而这种指导活动的能力就叫自我教育能力。这种自我教育能力越强,遗传中的优良品质就越容易自觉地被挖掘出来,并发扬光大,而遗传中的不良品质就越容易被发现,并自觉地进行遏制。所以,在人格形成中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对遗传因素的取舍具有积极的意义。
  再次,在人格形成中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对于环境因素的取舍具有能动作用。在人格形成中,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能够自觉地认识、吸收、内化、改造环境因素,使环境因素在健全人格形成中主要起积极作用;特别是对环境因素中教育者有意识的培养的内容、形式、活动方式能够产生互动——即吸收、内化教育者的教育信息中有助于健全人格形成的内容,摈弃教育者的教育信息中不利于健全人格形成的内容,从而使教育者的教育、环境的影响真正起积极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