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今日“西柳”——记海城市西柳大集的新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09
第2版(经济)
专栏:

  今日“西柳”
  ——记海城市西柳大集的新发展
  本报记者 段心强
  西柳,以大集闻名全国。改革开放后,它从一家农民的一条“商品裤子”开始,到1989年,已由一个冷冷清清的穷村冷街变成沸沸腾腾的繁华城镇,它的大市场跃入全国“十大集”前列。如今,又经过10年的春华秋实,这里的现状如何?
  商品由单一服装到多元化
  西柳一直是服装专业市场,全国20多个省市的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业户在这里经销服装。商品交易由地摊改为大棚,后又投资8亿元,建成全国最大的服装市场,一天的客流量多达十几万人。
  随着经济的繁荣,一些专业市场开始形成。西柳镇在交易大楼里进行调整改造,建成1万多平方米的音像交易市场,同时成立音像管理办公室,然后吸纳当地有权经营音像制品的单位和个人,并到大城市招商。广州音像出版社来了,北京音像发行公司来了,上海音像发行公司也来了,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省、自治区的音像发行公司还在这里建立分公司。现在,这里日销售额多达30多万元,一年向国家交税150多万元。
  像音像市场的形成一样,西柳还逐渐形成家电市场、儿童玩具市场、妇女用品市场——各大市场交相辉映,使大集成为多元化群体型综合性的大市场,1998年市场交易额多达150.6亿元,是公认的东北第一大集,在全国大市场“排座次”中,它的那把交椅也一直往前移。
  由国内交易辐射到国外
  西柳大集的服装以质优价廉名声远播,除国内几十个省、市、自治区的客商来做生意外,来自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等国的客商也看好这里。
  为了吸引更多的外商,西柳镇配备翻译,设有“导买”,教育业户遵守职业道德。广大业户积极维护市场信誉,提出:“欺客商如欺我父母,骂客商如骂我兄妹。”但是,哪个林子里都有歪脖子树,潜入西柳市场的骗子仍然想方设法坑害外国客商。市场管理办公室发动工商、公安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有一次,朝鲜一家公司从西柳大集买了2万米塔府绸,回去一量,少了3500米。人家返回西柳,找到市场管理办公室。市场管理办公室叫来工商局局长,责成他们把问题搞个水落石出。工商干部顺藤摸瓜,先到南台镇找倒卖塔府绸的个体户王正利,接着又到牛庄镇找到生产厂家,终于搞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是王正利买通生产厂家,故意多报尺寸。工商干部依法要回多收的1.25万元布款,如数还给朝鲜客商。朝鲜客商感谢西柳市场对客商的负责精神,通过多种新闻媒体表达自己的谢意。现在,到西柳经商的外国人越来越多,经营额打着滚上升,一年多达1亿多元。
  西柳人越来越会干,越会干就越敢干。今年初,他们已在纳米比亚注册了公司,到南非做生意的业户迅速增加到100多家,经营额达到1000万美元。同时,他们还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州建立了办事处,正在那里筹办设在异国的第一个西柳市场。
  从这里带出1200家企业,20万人致富
  西柳国内国外的贸易,使一大批业户致富自不必说,特别令人惊喜的是它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牵动效应:有的根据市场需要建设工厂,有的建商店、宾馆为市场服务,全镇很快出现大大小小1200家企业。据保守的统计,仅海城市就有20万人靠西柳大集走向富裕之路。镇党委书记张兴东非常自信地说:“现在,西柳市场牵动了当地的工业,当地的工业支撑着西柳市场,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些中外企业家也到这里投资办厂。全镇工业产值达到37.2亿元。中韩合资的北方人针织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各种针织品年产量多达30万件,仍然供不应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