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三北”防护林 体系建设应加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15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封山植树 改善生态环境

  “三北”防护林
  体系建设应加快
  生态环境建设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防护林体系建设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20年来,“三北”地区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已造林3亿多亩,把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实施前的5.05%提高到了9%,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三北”地区沙漠和沙化土地扩大速度在加快。我国沙漠和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2万平方公里,每年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其中98%分布在“三北”。为此,各级领导必须认清形势,进一步加强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当务之急是调整战略,加快进度,改善布局,转变方针。
  调整工程进度,加快建设步伐。按照总体规划,“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从1978年到2050年,分三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到2000年,完成工程量62%,2020年完成工程量85%,2050年全部完成。届时森林覆盖率达到14.95%。
  我们必须针对荒漠化日益加速的趋势,改变目前的战略部署,加快治理的步伐,从根本上改变“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调整工程布局,发挥整体效应。在以往的工程布局上,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主要依托现有居民点,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各地群众虽有“谁造谁有”等政策的激励,却难以对远离居住点的地区进行治理,各地也不便超出所辖范围去作战略呼应,于是就出现了点上治理、面上破坏、点不及面、点上难以巩固的局面。由于地形、地表和气流等方面的原因,荒漠化的走势并不以行政区划为限,这就要求我们对可以治理的区域,包括条件十分恶劣的无人居住区,作战略上的分割,安排专项资金,组织专门力量,通过移民治理等措施进行面上攻坚,扩点保面,加大密度,连片治理,构筑绿色防线。
  调整建设方针,提高治理效益。过去主要是依靠人工种植,局限于地面活动,因干旱少雨,年年栽树不见树,绿化速度缓慢。要扭转上述态势,一是要正确认识“水木相生”的关系,在水源上做文章。从改善西部地区的地面和地上空间的立体条件入手,依靠现代科技,充分开发和利用地面和空中水源,在较大的区域范围内,通过人工降雨、聚积地表水、汲取地下水等多种办法,在对低空气流有切割作用的地带广筑防风林带,逐步形成良性循环。二是要正确认识“山水相依”的关系。有了青山常在,才会有绿水长流。要在更高的水平上绿化“三北”大地,必须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大种乔灌草,把种植林草和养畜视为一个特殊的产业来抓,以保护基本农田为中心的粮、林、草镶嵌式布局,建立起粮、果、草、畜复合发展、连环拉动的生态经济结构。
  调整投入政策,推进工程建设。投入少与大规模工程建设的要求极不适应,这是“三北”工程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由于投资严重不足,无法对荒漠化走势实行战略分割和战略围歼,更无法从改善立体条件入手,快速消除荒漠化的威胁。要增加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尤其要增加对现有防护林管护的投入。同时,由于“三北”地区自然条件比长江、黄河中上游更为恶劣,防护林建设难度更大,投资标准要高于以上两个地区。国家应参照这两个地区重点生态工程的投资水平,统筹解决“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投资不足的问题。
  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王成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