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五四畅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15
第7版(教育)
专栏:校园生活

  五四畅想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97级 颜畅
  到北京的第一站,不是红墙绿瓦的燕园,而是那“老北大”的沙滩红楼。在那个已经成为文物局机关的地方,历史几乎不留痕迹地逝去了。没有碑文,没有昔日的标语,即使是布满青苔的石上也不见当年学子如我们“课桌文化”一般的涂写刻画。只有耳边的风声,让人想起80年前那次著名的运动,那一段山鸣海啸怒吼觉醒的日子,这风曾经牵起过齐耳的短发、藏青色的旗袍。这空气中若有若无的甜淡的香味儿,曾经熏浸过白色的袜子、黑色的布鞋、跳动的火热的青春。院墙的外面是车水马龙,都市暖洋洋的熙熙攘攘不似80年前那一场划时代的运动中紧奔的脚步——再也不是那一个安放不得一张平静书桌的华北了。
  是啊,再也不是了。黑暗过去了,战乱过去了,80年前如我们一般年轻的人们点燃火炬照亮了历史,然后,便悄悄地离开,把荣誉、光彩留给了我们。
  “刚考上北大啊?多好哇——”出租车司机一口京腔一脸羡慕地问长问短。我知道我是在向着未名湖、博雅塔驶近了。然而,我却又是多么不安啊,在那个司机的羡慕里,我的脸有些发烫。我只觉得前方的那个大学是育百年而一开的花儿,多少人为她浇水、培土,多少人为她挥泪、洒汗,而我就这么轻而易举不花工夫地来欣赏这花儿的盛开来了……
  放下行李,我在校园内奔跑,湖光塔影,亭台楼阁。从北大烈士纪念碑到“振兴中华”的石刻大字,从李大钊的铜雕塑像到斯诺朴素的被绿树掩映的墓地,这个校园便仿佛一部大的历史。闭上眼,耳边听得到风声,口中噙得到空气中甜淡的香味儿,这份在时空中恣意徜徉的感觉,像极了刚刚告别的沙滩红楼。
  “1919年5月4日……”报到第一天,班主任讲起了那个熟悉如今又是何等亲切的故事。“80年前那些振臂高呼的人们曾经和我们佩戴同样的校徽啊,”他徐徐地不着渲染却又发人深省,“所以,我们应该想想,什么是北大精神,什么是五四精神。”——于是,这,成了我在大学的第一份作业。
  我开始尝试着去做一个北大人。我曾经见过那个长发的女生啃着面包在教室里苦读一天,也曾经在清晨的校园里遇见一个个背单词晨跑的同学。我发现这里的竞争是如此激烈,身旁总有无形的力量在怂恿、在推动,总有一个声音在说:“快啊,快学习啊,”——而这,算不算是五四的精神呢?
  我渐渐地越来越像一个北大人了。我们挤在食堂的电视机前,一边吃饭一边看新闻。有一天,当大洋彼岸的克林顿总统来到我们的校园,我们不卑不亢、针锋相对——而这,又是不是五四的精神呢?
  慢慢地,我想我应该是一个北大人了吧。春天的时候,我们当中大一的同学相约拜访一代大师季羡林老先生,来到门口,又不忍打扰,竟用竹管在泥地上留字问好。夏天的时候,我们提议去办报办刊,从筹款、组稿到排版、印刷,无论有多少困难,我们总有一腔天不怕地不怕的豪情。金庸先生说过一句“性情中人”,这份天真烂漫又属不属于五四精神呢?
  我想了很多很多,我只觉得似乎有一种别样的风采鲜活地具体地传扬了80年,锁定在每一个青春的脸上。
  1998年5月4日,恰逢北大百年华诞。当我走进人民大会堂,聆听江总书记的讲话,我忽然想起,那些当年的年轻人想到过今天母校的盛况了吗,想到过今天祖国的繁荣了吗。他们一定想到过了,当他们第一次呼喊出“民主科学”的时候,当他们手捧课本,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时候……“位卑不敢忘忧国”,我忽然有些明白了。难怪我们总会绕不过理想的话题,难怪我们总是躲不过信念的探讨。我们一踏进这个校园,就有了一种似乎与生俱来的责任感了。这责任感是厚重的、坚实的,是80年间、100年间层层垒积、代代相传的。于是,我们学得辛苦、干得卖力、活得真诚。于是,我们与我们的先辈是那样的相似,我们彼此都难以释怀的,便是我们的民族,我们脚下挚爱的土地。
  走出人民大会堂,我又听到了风声,又闻到了甜淡的香味儿。真的,如果我们的大学是育百年而一开的花儿,那么现在,是为她第二期的花朵施肥培土的时候了。
  在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之际,北京大学以“务实建设,修身进取,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为主题,举办了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今天发表的是颜畅同学在“承五四青年报国志,做科教兴国栋梁材”演讲大赛中的演讲发言。——编者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