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家庭、社区、大众心态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1-16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交流

  “家庭、社区、大众心态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
  唐力行吴建华
  受中国社会史学会委托,由苏州大学主办的“家庭、社区、大众心态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社会史学会第七届年会前不久在苏州召开。1986年以来,我国社会史学界已先后举办过六届年会,主题大致集中于三个方面,即社会史理论、亲属制度和区域社会研究。此次研讨会将大众心态变迁研究作为大会主题之一,这在国内史学界尚属首次。围绕会议主题,中外学者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讨论。
  家庭、宗族问题仍是学者们关注的话题。有的学者对家庭史的研究对象提出新见解,强调要注意家庭史的长时段研究,注意区分历史上思想家设计的理想家庭与当时的现实家庭,区分朝廷制度中的家庭与地方习俗中的家庭,区分家礼、家训、家规中的家庭与实际生活中的家庭。此外,更多的学者进行的是家庭、宗族的个案研究和田野调查。对宗族的调查主要集中在南方的浙江、江西、安徽、广东等省。
  社区研究内容除了社区经济、社区生活、社区文化之外,学者们对社区变迁、社区组织、社区模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注意进行社区间的比较研究。有的学者根据大量新发现的碑刻资料,对苏州地区的家庭、社区、大众心态作了深入研究,指出它们是苏州社会系统内的三个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的层面,而商品经济则是明清以来推动它们不断变迁的内在动力。还有一些学者对当前中国农村基层社区组织变迁以及城镇居委会加以考察,颇有新意。
  大众文化与大众心态研究属于社会文化史的范畴。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史与文化史的兴起与发展及其相互渗透与交融,社会文化史这门新兴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有的学者指出,社会文化史以大众文化、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的变迁为研究对象,将视角下移到人民大众,给历史学的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有的学者就北朝民众自发利用造佛像之机为皇帝、国家求福祈庆的现象,探讨北朝多民族人民的国家认同心态;有的学者通过明末“民抄”董其昌事件,揭示了乡绅阶层以地方秩序维护者自居的心态。民间信仰是地方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民间信仰是揭示大众心态的重要路径。有的学者对宋元时期“双忠公”(唐代张巡、许远)崇拜由中原移植到潮州的社会背景,以及明清两代该信仰在潮州地方化过程作了详细考辨,从而揭示了民间信仰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社会史理论方面,有学者指出,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当务之急是进行扎扎实实的本土研究,潜下心来从基础资料工作做起,从田野工作做起。并指出,中国与西方有很大差别,在借鉴西方社会史理论的同时,应注意从中国社会史研究中抽象出我们自己的社会史理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