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剧作家须健全自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14
第10版(舞台屏幕·文化市场)
专栏:

  剧作家须健全自身
  本报记者 刘玉琴
  在全国戏剧文学研讨会期间,广东代表问一位戏剧评论家:“你认为我们日前赴京演出的一部特区音乐剧怎样?”评论家说:“想听真话还是想听奉承话?”“想听真话!”评论家回答:“我觉得不怎么样。此剧着力描写了一个善良小人物的故事,这内容本身无可非议。可我认为善良并不能改变世界。特区从创业到发展其间所走过的血泪奋斗历程可能更能代表特区精神。”
  日前,来自十九个省市自治区的近百位剧作家、戏剧评论家和戏剧教育家会聚广东汕头,探讨中国戏剧文学的现状与发展前景。不少专家指出,当前,剧作家的文艺观念亟待变革,他们对中外艺术观念的发展知之甚少。虽然戏剧创作涵盖的内容可以丰富多样,但剧作家必须具有观察生活、观察世界及在舞台上组织结构的能力,尤其是要有超越道德评价和模仿生活的勇气。二十世纪初,西方写实主义戏剧步履维艰之际,西方人从中国戏曲的程式和丰富哲学、人性内容中汲取营养,发展成全新的舞台形态。近些年来,中国戏曲的变革动静不大,而世界舞台期待中国戏曲的变化已经期待了近三十年。中国戏剧工作者有责任迎接挑战。
  有些戏剧家不无担忧地指出,受市场经济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中国戏剧阵地萎缩,创作队伍流失严重,剧作家的劳动与报酬不成比例,这将影响戏剧的前行。但更多的人则平心静气地指出,现在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剧作家应该眼睛向内,看透自己,练好内功,因为我们相当一部分剧作家主体素质贫乏,人格修养、灵性才情及其对人生、对时代、对艺术的领悟、发现与理解缺乏自信,更容易为某些功利所诱惑。剧作中看不到感情的冲击,想象力萎缩。我们一些前辈作家的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来自先天的敏锐与后天的磨砺,是长期酿造、厚积薄发的结果,一些看似简单的东西需要以毕生的努力去抵达。由此,与会人士恳切地指出,我们不要总是怨天尤人,心潮难平,也不能知难而退,而应该及时了解戏剧观念的发展与变化,强化市场意识和观众意识,竭力探索多种创作方法,力争让剧本创作“物有所值”。戏剧文学的雅俗共赏,戏剧文学的困境与出路,剧作者的市场与观众意识等问题也都成为会议讨论的重点。
  戏剧文学研讨会期间,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召开了汕头年会。这距上次年会时隔十四年之久。从中可以看出戏剧文学的艰难,同样也更显出戏剧工作者的执著努力与不懈追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