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三谈怎样尊崇“德先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13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三谈怎样尊崇“德先生”
  忠杰
  尝了甜头,也吃过苦头,所以,“德先生”在现代社会,包括咱们中国的地位越来越高了。
  这是好事,也是应该的。中国要不断发展民主,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但在经历了国际国内那么多风风雨雨之后,我们对“德先生”的认识难道还能老是仅仅停留在“要”这么一个简单的字眼上吗?
  “要”是当然的。但再往深里追究,对“德先生”也有一个科学态度的问题。
  比如,如何恰当地认识民主的功能和作用?
  无疑,民主能够焕发人的主体意识,调动人的积极性;能够集中多数人的智慧和意志,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能够加强对权力和官员的制约和监督,防止腐败……诸如此类,都是民主的积极的功能和作用。
  但是,对此也要有辩证的观点。
  我们不妨先做一个小实验。内容是:在甲、乙、丙三个人中分配30元钱。
  按照家长制的办法,由“长”拍板:平均分配,每人10元。效率很高,也皆大欢喜。但如果“长”不公道,就会畸轻畸重。大家有意见,但也无可奈何。
  按照民主制的办法呢?不会有独断专行,大家都能参与决策,体现多数人的意愿。但也不是没有麻烦之处。由于人人都想谋取最大利益,且可按多数的意见决定,于是甲对丙说,我们两人合作吧,你15元,我15元。乙见势不妙,忙对丙说,我俩合作,我吃点亏,拿10元,你拿20元。丙觉得不错。但甲又转而对乙说,你何必吃亏呢?还是我俩来合作吧。就这样,本来很简单的事情,却越搞越复杂。大家磨啊磨啊,不知道最后会磨出什么结果来。
  这就是家长制和民主制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家长制当然不可再用。但民主制也并非如想象的那样完美无缺和无所不能。说到底,民主主要是一种利益磨合的机制。正因为如此,在施行民主的过程中,才会出现很多未必合乎情理的事情。
  所以,我们尊崇“德先生”是应该的,但尊崇不能变成迷信,以为只要“德先生”一来,普天之下什么问题都能解决。民主是重要的,但社会的发展是全面的,除了民主之外,还需要有经济发展作为基础,需要社会稳定作为条件,需要其他手段和方法与之配套。切不可以为“德先生”一人就能包打天下。
  再有,怎么推进民主的问题。
  看见人家有什么,就糊里糊涂跟着要什么,也不管自己家里是缺彩电,还是缺洗衣机。这种做法,是盲目从众。说不定,捡起来的可能正是人家扔掉不要的垃圾。
  看见道路漫长,想匆匆加速,但本来1万米要跑30分钟的,却拼死要在10分钟内跑完。结果,说不定刚跑到一半,甚至三分之一,就倒地而亡了。
  不知道已经到了法治时代、处在法治社会,还迷恋草莽“英雄”、草莽行为、草莽作风,企图一哄而起,制造什么轰动效应。其结果,既害社会,也会害了自己。
  诸如此类,都是不知道怎么推进民主的表现。
  推进民主是一个非常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不是振臂一呼就可以办到的。毋宁说,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所需要的,不仅是决心,还要有方略;不仅是勇气,还要有智慧;不仅是公众的愿望,还要有领导的才能;不仅是坚定的目标,还要有稳健的步伐;不仅是局部的措施,还要有全局的谋划;不仅要积极争取正面的良效,还要预见和防范可能出现的问题。总之,是要使国家和民族更加生气勃勃、稳定有序地发展,而不是轻率盲动,造成不可收拾的混乱局面。
  归结起来,就是邓小平一再强调的,民主建设必须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这不是哪个个人的主观意愿问题,而是国家的大局、民族的大局。
  总结80年、50年、20年来我们民主建设的经验教训,总结世界几百年、上千年来民主建设的经验教训,尤其是总结东欧中亚以及非洲一些国家陷于动荡的沉痛教训,我们对民主问题是不是应该进行两重反思呢?第一重反思,是充分认识到民主问题的重要性,下决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第二重反思,则是要认识到民主问题的复杂性,防止“民主浪漫主义”的情绪,即防止把民主过于理想化,防止把民主建设过于简单化。第二重反思建立在第一重反思的基础上,但第一重反思又必须发展到第二重反思。
  非如此,我们就不可能顺利地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所以,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对“德先生”也要采取科学的态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