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当时”的心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14
第12版(周末副刊)
专栏:茶楼

  “当时”的心态
  李克因
  一个创造了非凡业绩的人,往往成为备受关注的对象,并被探究创业一刹那间的心理状态,例如:您当时是怎么想的,如此等等。
  据说,有在被探询时能说出一整套道理的,但毕竟为数甚微;感到不太好回答的居多数,有的或竟而避开正面答复,赶快敷衍了事。因为这实在是道难题。
  此类信息有时会从电视屏幕上获得。一青年见义勇为,抢救落水儿童上岸,于是询问者绕了个圈子归到要害:您当时是怎么想的?青年挠挠头,说也没什么,就是想把他救上来呗。邓亚萍在一场重要的国际赛事中艰难取胜,退场时立即被追询:您当时是怎么想的?这位乒乓国手边走边气喘吁吁说,我很累。女排名将孙玥和她的队友打赢一场超霸赛,当即被问:您现在对打古巴队是怎么想的?回答是,争取打胜吧。又问有信心吗?答,有,当然有。
  “当时是怎么想的”,可以说是想“掏心窝子”,获取若干特殊回答,当然最好是含有哲理的话,用意也自然是非常好,为了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掏的结果往往不是“非常理想”。因为心窝子话有些容易透露,有些很难表达,甚或什么都没有,也未可知。曼谷亚运会体操比赛中,我国女队遇到一个很悬的、几乎无法克服的困难。三名国手参加“女子全能”的比赛,按习惯的说法该是上了夺冠的“三保险”。不料首项一比便有两位失了手,得了很低的分数。据我们现场解说员介绍,两位即使在后面的三项中都发挥正常,也难进入“前八”,更不要说“前三”,现在唯一希望只能寄托在二十一岁的“老大姐”刘璇身上。她必须在后三项比赛中项项做得完美,且取得高分,这块金牌才有可能落在中国人之手。形势如此严峻,又受着诸多强手的紧逼,压力之大不言而喻,恐怕在当时谁也不敢说这个女孩有必胜的把握,只好一步步“走着瞧”。看着各国选手们有些表演得那么精彩,有些又冷不丁从平衡木和高低杠上“掉下来”,怎能不为刘璇的每一步都捏一把汗,生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感?但她一步步稳稳当当走过来,终于是胜利了。说这是个奇迹,是特特超水平的发挥,大概不为过分。事前谁都可以说对她的取胜持有信心,而又谁也不敢说她必得。
  看来在兴奋之余,没有谁去向她开问:您当时是怎么想的。再优秀的运动员在这样的情境中都很难说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想法。自己表现的好与差,得分的高与低,金牌的得与失,同伴的褒与贬,乃至自己此后运动生涯的上升与失落,都可能明里暗里袭入心扉,产生作用。而在高低杠上脱离器械的凌空飞行和在平衡木上的前空翻、后手翻,都容不得丝毫分心,否则必有闪失。
  刘璇做得是那么完美,无可挑剔,项项都以高分遥遥领先,最后力克群英,夺冠披金。她在涉险渡难时到底是怎样想的?不知道。但可以揣度。一解是想把每个动作都做得非常到位;另一解可能更切实际一些,即什么都没有想,而是化百念于一意:专心致志。
  看来,“当时”想得太多,包袱太重,未必是好事。当然不止是运动场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