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9阅读
  • 0回复

食堂里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1-04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食堂里的故事
  刘植荣
  巴黎有十几家大学食堂,全是福利性质的,由大学事务中心管理,政府给予伙食补贴,学生只交全价的1/4,一顿饭下来十几个法郎,比在街头餐馆吃饭便宜多了。大学食堂的餐券全市通用,只要见到标有“Restau-U”字样的建筑就可进去就餐。
  初到巴黎,头一顿在大学食堂吃饭,真有点发憷。买了餐券,排在肤色各异的学生中间,只有认真模仿。
  先取托盘和餐具,到柜台前选自己喜欢的食品。沙拉、炸鸡腿、烧牛排、烤鱼、炖牛肉、酸奶、水果等,上面都标有“点”,一张餐券20个“点”,所选食品超过20个“点”,超额部分就得另付钱。我把选好的食品放在托盘里,去收款员那儿交了餐券,然后进入餐厅,在一只篓子里取些面包,找个位子坐下。食堂既没汤也没开水,只能饮自来水。但餐厅里放着几个微波炉,可用来热菜,还有各种各样的调味品,也可免费食用。
  洋人吃饭,刀、叉、勺子一大堆,怎么用呢?正在我犹豫时,对面座位上来了个学生,坐下后说了声:“胃口好!”我也回了一句。见他正要吃,便小声问:“先生,我第一次吃西餐,能告我这些刀叉怎么用吗?”他的回答很简练:“看我怎么用,跟着学就是了。”见他左手刀,右手叉,我便按他的拿法,笨拙地吃了起来。待饭快吃完时才发现,多数人都是右手拿刀,左手持叉,便感到有点不对劲儿,鼓足勇气疑惑地问那位先生:“对不起,我怎么见多数人都右手操刀、左手操叉呢?”那人听了恍然大悟,不好意思地笑了,说:“我是左撇子。”其实,在法国吃自助餐并没什么讲究,刀、叉、勺子随意拿,只要你用着顺手。一些人右手刀、左手叉把食物切开后,再换成右手握叉,把小块食物送到嘴里。
  大学食堂的面包免费供应,但都是些“棍子”,这种面包外焦里嫩,皮厚瓤少,吃完一顿饭,嘴里磨起几个泡。“这哪是人吃面包,简直是面包吃人!”我满腹抱怨。可时间长了,竟也习惯了,觉得面包棍吃起来香脆可口,别有一番滋味。大学食堂的面包虽然随便吃,但少有浪费,大家吃多少拿多少,也没人把面包揣在怀里带走。尽管西方较富裕,却常见一些人吃完菜后,再用一小块面包把剩下的菜汤蘸着吃掉,直到把盘子抹得干干净净。这在中国人看来既不雅,又寒酸。
  用餐时,学生们边吃边聊,轻松又惬意,其情趣一点不亚于在咖啡馆里品咖啡。法国各类学校都对外国学生开放,大学食堂便成了“小联合国”,在这里,能听到各种语言,见到各种肤色。我把它看做是学习、交流的课堂,了解外国,介绍真实的中国。1996年春,正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演习,法国媒体对此也大量报道。一天吃午餐,坐在我对面的一位意大利学生,聊着聊着就谈到了台湾问题。他问我:“台湾人、中国人,这是怎么回事?”显然,他不清楚台湾和大陆之间的关系。我便把台湾问题的历史及现状讲给他听。听后,他满意地说:“谢谢您给我上了一次很好的历史课。”
  一次,我与一位叫楠美奈生的日本学生一道就餐,说话中谈到了日本过去对亚太地区的侵略,楠美奈生有点不悦,说,过去的事了,她不清楚。我说:“正因为您不清楚,我才要讲。”后来,我们就熟了,她说,日本学校很少讲日本的侵略历史,那段历史对大多数日本青年来说是一段空白。
  我常和法国同学瓦娜莎一起去大学食堂,她对中国很感兴趣。一天晚上,法国电视台播放了中国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她也看了。次日,当我们讨论这部电影时,她突然冒出一句:“你们中国的男人比女人多几百万,为什么一个男人还要娶好几个老婆?”她问得那样认真,毫无玩笑之意。由此,我意识到,我们在向国外介绍中国文化时,须附有详尽的背景材料,不然“老外”会把旧中国的东西视为是现代中国的。
  大学食堂不仅是吃饭的地方,也是精神会餐的场所。这里是世界的缩影,既有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又有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发生在这里有趣的故事太多了,我永远不会忘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