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已当了16年民警的陈瑜每天沉浸在忙忙碌碌服务他人的快乐当中,他认为自己做的都是实属分内的小事,请看——大上海小民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19
第10版(立法与执法)
专栏:执法者风采

  已当了16年民警的陈瑜每天沉浸在忙忙碌碌服务他人的快乐当中,他认为自己做的都是实属分内的小事,请看——
  大上海小民警
  新华社记者 王雷鸣 本报记者 柳晓森
  上海繁华。南京西路是全国闻名的商业街,一个叫陈瑜的16年前就在这条街上当民警,他也有名。“有困难找陈瑜”这话在他的管段里家喻户晓。
  陈瑜不久前收到市红十字会转来的一位老华侨寻找昔日挚友的信件。信中能提供的旧址、旧貌早已变化,在偌大的上海想找一个50年前的人谈何容易。陈瑜没说话,独自一人坐在档案室,在发黄的户口档案里找了3天,发现华侨的那位老友1951年已迁至黑龙江省。他几经周折,终于找到老人。越洋电话打到老华侨那里,老华侨很高兴,陈瑜也高兴。
  当一个管片的小民警,能让陈瑜高兴的事很多。他在大热天里帮居民买米、换煤气,帮失散在繁华街头的乡下孩子找到亲人,就在蜜月期间他还曾背去世的老人到火葬场。陈瑜忙碌着、愉快着。他的快乐是靠帮别人做一点事情实现的。所以他和辖区里的居民关系很好,老百姓喜欢和他聊天。
  快乐的陈瑜也有烦恼,在他的脑子里有几个问号,他的辖区是上海的中心街区,建筑工程多,洋居民多,也有不少下岗职工。如何帮助民工与居民处好关系?怎样让生活优越、交往层次高的洋居民从拒绝民警管理到欢迎?咋能切实帮助下岗职工解决生活困难?他把这3个问题作为营造良好社区环境的重点工作考虑,因为脑子里总是琢磨这几件事,渐渐也就理出了头绪。
  一项新工程欲建,他先到建筑队找领导,一方面表示欢迎,一方面请建筑队大力配合,共同维护社区文明。在建筑队打桩施工之前,他先让民工到社区刷墙、种树、搞一些公益活动。他对民工光着膀子就去逛南京路以及随地吐痰的坏习惯也提出善意批评。施工期间,陈瑜更是常到建筑队串门。一些民工下班之后无所事事,既无聊又容易滋事,他请来社区里的书画家、工程师为民工办讲座。去年春节期间,陈瑜联系一家宾馆,让民工中的先进分子免费住宿3天。他的细心工作没有白费,辖区内48层的中信泰富广场在施工3年期间未发生过一起民工违法犯罪行为。楼渐盖渐高,民工的素质也愈来愈好。
  陈瑜不会骑自行车,每天步行上下班都要经过一幢涉外商住楼。他发现楼里的孩子每天上学都要急穿过车水马龙的延安路,到马路对面去等校车,这存在着危险性。他很快与大楼物业公司联系,安排保安在孩子上学时手持小红旗送到街对面。紧接着他又与学校商量让校车直接停到楼下接送外籍小朋友。孩子们的安全得到保障,这也换来家长与陈瑜关系的日益亲近,只要发现不利于治安的情况,都会及时向陈瑜反映。
  陈瑜是一个爱动脑的人,他在调查中发现下岗不久的职工,其心理失衡因素往往大于生活贫困因素,这时的他们更需社会的关心。每当得知社区中有职工下岗,他总要和居委会干部一起上门看望,并想尽办法鼓舞职工士气,尽可能就近安排工作。几年来,已有45名下岗职工在陈瑜的帮助下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陈瑜认为自己做的都是“实属分内的小事”。这个上海大都市里的小民警每天沉浸在忙忙碌碌为他人做事的快乐当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