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青春在战火中闪光——记本报驻南联盟记者吕岩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19
第1版(要闻)
专栏:

  青春在战火中闪光
  ——记本报驻南联盟记者吕岩松
  本报记者 陈特安 刘华新
  5月7日的贝尔格莱德,记下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我驻南联盟使馆的野蛮暴行,记下了邵云环、许杏虎、朱颖3位革命烈士的英勇与悲壮,也记下了中国记者前仆后继、顽强奋战的光辉足迹。今年32岁的人民日报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记者吕岩松,就是与3位烈士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也是中国驻南联盟记者中的优秀一员。为了和平,为了正义,为了祖国,为了党的新闻事业,他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夜以继日,奋力拼搏,恪尽职守,不辱使命,表现了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新闻敏感。日前,人民日报编委会发布记功奖励通令,对他予以表彰。
  第一个将我驻南使馆遭袭击消息传回国内
  在与死神只有十几厘米之隔的危险时刻,吕岩松第一个将中国使馆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导弹袭击这一震惊世界的重大事件传到国内。
  北京时间5月8日凌晨5时45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发射5枚导弹,袭击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夫妇壮烈牺牲。
  当时,同住在馆内的吕岩松和妻子赵燕萍刚刚上楼不到一分钟,屋里漆黑一片,吕岩松还没来得及点燃蜡烛,小赵刚进卫生间洗手,吕岩松正好站在卫生间的门外和小赵说话。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对第一声巨响作出反应,上面的楼板就轰然塌落,钢筋水泥的巨块从吕岩松眼前十几厘米的地方砸了下来。紧接着,第二次爆炸声又响了起来。使馆顿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
  吕岩松从一片黑暗中摸索着出了大楼。在生死攸关的紧急关头,他没有想到带上个人物品,却本能地带上了照相机、摄影包和海事卫星电话等新闻工具,完全忘了自我,心底里装着的只有工作。出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消息通过手机传到本报前任驻南记者胡锡进家里,这时,离大使馆遭袭仅仅15分钟。正在睡梦中的胡锡进听到这一消息,有如晴天霹雳,立即向本报国际部负责人报告,并受委托向我有关部门汇报。报社领导获悉后,迅速向中央报告了这一重大事件。事后证实,由于使馆当时联络中断,又忙于抢救工作,人民日报是第一个消息源,而吕岩松在熊熊烈火中发出的消息,则是中国,甚至也是全世界关于这个重大事件的第一反应。这就为我国政府决策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同时,吕岩松还立即着手进行现场新闻报道。他第一个详细报道了我使馆被炸事件,第一个发回了确认3位中国记者牺牲的消息,第一个发回死难者的遗照,第一个报道北约使用了5枚导弹……
  不难想象,那一天,那一刻,吕岩松在精神上受到了什么样的打击。他本人就是北约袭击的受害者,与死神擦肩而过。而那3位死去的烈士不是别人,正是和他朝夕相处的同事,是他最熟悉、最亲密的战友。邵云环是他尊敬的大姐,许杏虎是他在南斯拉夫最好的伙伴。仅仅几个小时前,他和邵云环、许杏虎等人一起去尼什轰炸现场采访归来,而现在,他们鲜血淋漓地躺在他面前,成了他必须报道、必须反复拍摄的对象。很难想象,这是多么令人痛苦的工作,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他强忍住悲痛,作为在现场的唯一一位活着的中国记者,上午12时许,就向人民日报网络版发回了目击中国使馆遭袭击的文字消息,里面明确写出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朱颖夫妇已经遇难。这是中国第一篇比较详细描写中国使馆遭袭击的稿件,也是在全世界首先写出了除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外,许、朱两位也同遭厄运的消息。当晚,人民日报刊发了他抢写的现场消息和特写《血的见证——中国驻南使馆被炸目击记》和5张现场照片,其中有几张拍的就是3位死难者的遗体。他还为人民日报国际部主办的环球时报口述了1万多字的稿件。口述稿子的时候,他数次泣不成声。
  吕岩松的报道震撼了全国广大的读者。《异国恸哭诉悲愤》、《最后的诀别》等一篇篇通讯、特写紧紧揪住了读者的心。一封封慰问信,一个个电话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人们亲切地称他为“飞翔在战火中的凤凰”。
  向人民日报发回170多篇战地新闻
  科索沃危机爆发前,吕岩松同志多次去过波黑、科索沃,甚至在科索沃的大山里采访过“科索沃解放军”,这是需要相当的勇气的。他冒着被袭击的危险,深入科索沃腹地采访冲突双方的武装人员和居民,想方设法了解详细情况,昼夜赶写并发回了数十篇关于南斯拉夫时局的分析、评论稿件。
  3月25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未得到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对一个主权国家实施空中打击。吕岩松在空袭发生后两个小时即向本报发回报道,并于当日在人民日报第一版发表,成为独家新闻,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在以后的40多天时间里,他不顾个人安危,冒着随时可能被北约飞机轰炸的危险,多次深入到被北约轰炸的现场。他的战友、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同志生前在光明日报发表过一篇文章《战火中的中国记者》,其中专门有一节是描写他的。许杏虎在文章中说,小吕所采访过的被轰炸的地方是所有中国记者中最多的一个。吕岩松去了苏尔都利察两个居民街,去了国际列车被炸的格尔德利察峡谷现场、贾科维察附近的难民车队被炸现场、总统官邸被炸现场和塞尔维亚电视台被炸现场,还去了很多其他敏感地区,采写了170多篇见报战地稿件,其中包括几十幅新闻照片,及时地向全国人民报道了在南斯拉夫的最新动态和真实情况,有力地揭露了北约轰炸给南斯拉夫人民造成的种种苦难。行驶在南摩拉瓦河铁桥上的国际列车遭到北约无端轰炸后,吕岩松满腔义愤地写道:“南摩拉瓦河,你是历史的见证人。今天你目睹了北约的暴行,明天你一定会看到它如何被钉到人类文明的耻辱柱上!”
  具有一流的素质和品格
  吕岩松是和许杏虎同时搬进使馆的。当时使馆有两个房间,一个在二楼,一个在三楼。吕岩松不由分说,将在二楼上稍好一点的房间让给了许杏虎。
  在使馆被空袭后,吕岩松非常痛苦地说,他对不起自己的夫人小赵,因为作为记者,他们的牺牲也许是职业的需要,但他们不应该把自己的夫人也拉进来。他说的完全是心里话。
  目前,吕岩松这对年轻夫妇仍然坚守在战火纷飞的南斯拉夫,他们的处境受到全国读者的关注。对此,小吕说,他只是留在南斯拉夫的中国记者中的普通一员,大家的风险概率是一样的,并不存在一个特别的勇敢者。他说,他所做的仅仅是记者的职业道德所要求的,其他记者和他一样战斗在前线,特别是当几名记者已经牺牲的时候,任何特别的荣誉对他来说都是奢侈的。当记者要采访小吕本人的事迹时,他一再说:“有的同志已经牺牲了,而我们还好好地活着,我们还有什么好说的呢,要说就多说说那些牺牲的战友吧!”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