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调整结构 扩大消费 开拓市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20
第9版(理论)
专栏:

  调整结构 扩大消费 开拓市场
  杨树德
  内容提要:适应经济增长从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的转变,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方式必须进行调整。当前,应把这种调整与扩大内需的政策结合起来,既调整供给结构,也调整需求结构;既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又积极启动消费;既采取新的消费政策,又努力更新消费观念,实现经济生活的良性运行。积极开拓市场的重点是农村市场,特别是要增加农民收入,搞好农产品流通,生产适合农村特点的消费品。
  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方式的调整势在必行
  1997年发生并不断蔓延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国际金融秩序受到严重冲击。许多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趋缓,世界贸易增长率下降,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摩擦加剧。在这样的外部经济环境下,中央决定在积极开拓国外市场的同时,着力开拓国内市场,努力扩大内需。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国内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我们不但应该而且能够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去年以来,我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不但使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动荡的大环境中仍然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而且将有力地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使经济整体运行登上新的台阶。因此,扩大内需决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个应该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
  生产和消费是密切关联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经济发展受体制和资源的双重约束,长期处于产品短缺状态,生产处于主导地位,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市场供求格局发生明显变化,许多商品由供给不足变为供大于求。目前,市场疲软,有效需求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如何推动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方式的调整和转变,以适应经济增长从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的转变,是启动消费、扩大内需,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
  经济增长从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是我国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趋势。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适应这一转变的主要标志是:(1)决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不是生产者,而是具有支付能力并不断把潜在需求变为现实需求的消费者。供给结构能否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结构,决定经济运行的速度和效益。(2)生产经营者作出决策的主要目标,不仅是占有更多的资源,更要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满足消费者的消费偏好。(3)经济运行的起点,不是生产,而是消费,需求和消费成为制约或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围绕这些目标,我国经济将经历一个历史性的转变。这个转变将有效地改变数量扩张型、资源约束型、粗放经营型的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方式,使整个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立足于增加有效供给的集约经营型、消费主导型和流通导向型的框架上,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满足广大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方式的调整,必须与扩大内需的政策相结合
  推动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方式由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的转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进这一转变须与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相结合,并着力把握以下几点:
  推动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双向调整。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既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也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的现象。有效需求不足表现为市场上的绝大部分商品供大于求,消费不振,物价平稳甚至有所回落,许多企业开工不足;有效供给不足则表现为大量便宜的“大路货”没人要,而人们真正需要的商品却少有生产或价格太高买不起,新的消费热点难以形成。对于这种情况,只调整供给结构或只调整需求结构都是难以奏效的,必须推动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双向调整,形成启动市场的新的契合点。供给结构是由生产商品的工业企业和出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商业企业共同构成的。调整供给结构,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重塑企业的经营流程,形成以销定产的“定单经济”,形成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消费方式相适应的供给结构,包括合理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与商业业态。调整需求结构,应在总需求中(包括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把启动和加大最终消费需求作为着力点。据1997年统计,在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中,消费占58%,投资占20%,净出口占22%。而在消费中,居民消费占81%,政府公共消费占19%。据此推算,居民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6.98%,而欧美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达70%以上。因此,我国居民消费的潜力是非常大的,调整需求结构,特别是刺激消费,提高居民最终消费需求的比重,从长期看是启动内需的关键。
  实行投资与消费的双重拉动,并逐步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由投资驱动转向消费拉动。面对严峻的外部经济环境,1998年中央果断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当年增发一千亿元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今年财政预算又做了一千五百零三亿元的赤字。这是在需求不旺的情况下拉动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但是,正如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特定条件下采取的特定政策。从中、长期来说,仍然要坚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严格控制并逐步缩小财政赤字。”因此,“在扩大投资需求的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和扩大消费需求,形成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双重拉动”,并逐步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由投资驱动向消费拉动转换。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刺激消费,包括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使之对未来具有良好的心理预期;规范各种收费,取消抑制消费的政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居民增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旅游等多领域的服务性消费,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搞好流通体制改革,大力开拓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搞好适销对路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多方面满足城乡居民的需要。
  树立新的消费观念和制定新的消费政策同步进行。中华民族具有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至今仍是我们事业发展的不竭的精神动力。但是,当前发扬勤劳节俭、艰苦奋斗作风的含义与过去那种压抑消费、勒紧裤腰带搞建设的理解已大不相同,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精神力量和反对奢靡浪费、讲排场、比阔气上,而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消费则是正当的,应当鼓励的,与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也是一致的。在一些发达国家,人们一方面不会动辄大摆宴席、铺张浪费,显得非常节俭,另一方面对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又毫不吝啬,敢于追求,甚至贷款消费,形成了对经济增长的强有力拉动。因而,勤劳节俭与积极消费不是对立的,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只有把它们统一起来,才能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因此,应加强宣传引导,打破传统的消费观念,使人们树立现代消费价值观。同时,制定积极的消费政策,刺激消费,使社会消费层次不断地整体上移。积极发展消费信贷,鼓励商业银行在更大的范围开展消费信贷业务,如住房信贷、汽车信贷、大件耐用消费品信贷、教育信贷,等等。只有形成了新的消费观念,鼓励消费的政策才能落到实处;也只有实施积极的消费政策,取消抑制消费的政策,才能促使人们把潜在需求变为现实消费。
  努力开拓市场,目前应把重点放在即期需求最强劲的农村市场上
  我国有十二点五亿人口,九亿多在农村,农民是全国最大的消费群体。目前,农村商品零售额仅占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40%左右。现在,农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都有较大的潜在消费需求。在生产方面,适合家庭经营的小型农机具、排灌设施、运输车辆,以及高效低毒农药、化肥,农产品储藏加工设备等,需求量都呈增长的趋势。在生活方面,多数农民生活越过温饱线以后,期望改善居住条件,增添现代生活设备,对建筑材料、家用电器需求量也呈增长的势头。因此,开拓农村市场应是当前扩大国内需求的重点。
  近年来,开拓农村市场遇到的突出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减缓。1998年,农民收入和消费支出增长幅度,都降到九十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出现这种情况,是农村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反映。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由主要受资源约束变为主要受市场约束。农产品能否在市场上卖出去,能否卖出好价钱,决定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这是一个重大的阶段性的变化。适应这个变化,必须调整思路,因势利导,把农村经济的发展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开拓新的领域,为农民增加收入开辟新的来源。这是提高农村购买力、开拓农村市场的关键。其主要途径包括:
  面向市场需求,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放手发展多种经营,发展畜牧业、水产业、林果业,改良农产品品质,并尽可能加工增值。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一般为三比一,我国仅为零点七比一。这是我国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水平低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业,使之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样,种养业为加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用现代技术装备的加工业又带动种养业的集约经营,使农村经济走上高产、优质、高效的轨道。
  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幅度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效益,推动农村经济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随着以加工业为主的农村工业的发展,以运销业为主的农村商业服务业的发展,逐步形成星罗棋布的小城镇,加快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有效地提高农村消费的档次,这是对扩大内需有战略意义的举措。
  抓好农产品销售,拉动生产。现在,有些农产品卖不出去,与流通渠道不畅有直接关系。今后应下功夫抓市场、抓流通。我国地域辽阔,为把农民分散的生产与社会多样化的需求联结起来,应当积极发展集散容量大、辐射范围广、交易效率高的批发市场,使之成为农产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发布中心。同时,充分发挥农民购销队伍的作用。有的商业企业可成立配送中心,向超级市场和消费大户直销农产品,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得到更多的利益。
  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力的同时,还应努力生产适合农村特点和农民需要的消费品。目前,不少地方、不少行业工业消费品的设计、生产、供应,多是面向城市需求,适合农村特点的消费品开发严重滞后,有效供给不足。有关行业和企业应认真研究如何面向农村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和品种结构,及时设计新的产品,改进现有产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