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大中型百货商场效益为何滑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20
第10版(社会调查)
专栏:专题调查

  大中型百货商场效益为何滑坡?
  从辽宁朝阳市商业发展的历史看,五十年代,市内仅有一家三八百货商店,生意非常好,人们上街都要到三八百货商店逛逛。到了六七十年代,市内又建了朝阳百货大楼。当时朝阳市的机关、企业不多,到这两个百货商店工作是大家都向往的。哪家能娶上个营业员当儿媳会感到很高兴。到八十年代,商场开始大量增加,站前百货商店、工农兵百货商店、民族商场、文化区百货商店、南市场日杂百货商店、城南商店等数十家百货商店拔地而起。进入九十年代,特别是“九五”以来,朝阳站前大厦开张,朝阳人自称辽西之最的“商业城”投入使用,朝阳百货大楼扩建的“孚兰德”新百货大楼开业,市中心市场的“购物中心”对外营业……朝阳市内大大小小的百货商店到处可见。商场之间竞争激烈,经济效益开始下滑。站前百货大厦因经营艰难只好改为酒店和快餐部;站前百货商店闲置一半,柜台开始向个人出租;文化区商店打算改变经营方式和品种;民族商场困难重重。如今,虽然“商业城”、“孚兰德”内商品琳琅满目,但购物的人稀稀拉拉,服务员比顾客还多。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朝阳市百货商场效益显著下滑呢?
  重复建设导致供大于求。如今,朝阳市人口不过二十五万,却有大中型百货商店数十家,大大超过了人员与商店的合理比例。
  百货商店过于集中,经营品种千店一面。居民到城市中心商业区购物的习惯,刺激投资商在中心商业区建起了一个又一个百货商场。然而,这些商场经营品种雷同,只在价格上竞争角逐。对消费者来说,逛一店如逛百店,购物兴趣减退。
  买方市场格局已经形成。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市场供需基本持平,有些商品甚至供大于求。有关统计资料表明,一九九八年下半年在六百一十种主要商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四百零三种,供大于求的商品二百零六种,供不应求的商品一种。这六百一十种商品也是百货商场经营的主要商品。受此影响,商场的平均利润日趋下降。
  我认为,要想提高大中型百货商场的经济效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转变城市建设思维,走出大商场重复建设的误区。许多人包括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有一种错误认识,总把大商场建设当作树立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甚至当成自己的政绩,似乎只有建几家豪华的大商场才能达到现代化城市的水平。由于主观认识上的误区,造成大商场重复建设。同是一个市,还是那么多消费人口,在购买力没有提高的情况下,重复建设必然导致商场过剩。
  二是政府应对重复建设加以调控。有人说,建商场是企业行为,政府无权过问,其实不然,这恰恰需要政府部门充分发挥调控职能。一些发达国家大都对一定规模以上商店的建立实行审议制,并非由投资人随心所欲地开发与建设。
  三是百货商场应向专营店发展。大商场效益普遍滑坡已是事实,逐步向专营店发展将是大势所趋。发展专营店就是要使营销特色化,以特色吸引顾客。
  辽宁朝阳市经济委员会 邹国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