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理解传统 超越传统——访著名学者张岱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22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者访谈

  理解传统 超越传统
  ——访著名学者张岱年
  本报记者 卫庶
  记者:文化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您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民族的文化传统?
  张岱年:关于文化问题,20至30年代曾经有过热烈的讨论。又重新提起这个问题,这是因为现在已经达到了中国历史的新阶段。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以必须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同时对近现代西方文化也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我们现在的历史任务是进行现代化建设、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在现代化的宏伟事业中,需要变革传统,改造传统,但是不可能全面否定传统。我们要超越传统,首先也要理解传统。传统文化之中,既有阻碍前进的沉重包袱,也有鼓舞前进的思想火炬。坚持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任何条件之下都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有人慨叹儒家文化“几千年来造就不出一个民族的进取精神”,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张岱年:我认为,这样的论断并不符合历史的实际情况。
  首先,中国文化不仅仅是儒家文化。唐宋以来,道教佛教的许多观念已深入于一般民众的意识之中。墨家的一些光辉思想,也曾经起过激励人心的作用。同时,儒家的思想学说,虽然表现了严重的保守倾向,但也不是根本缺乏进取精神。
  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五千多年,必有其所以能够自立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的思想基础,即是中国文化中的积极传统,即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近几年来,我提出一项见解,认为中华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就是永远努力向上、决不停止,这句话表现了中华民族奋斗拼搏的精神,在政治生活方面,对外来侵略决不屈服,对不良势力决不妥协;在个人生活方面强调人格独立,志不可夺。“厚德载物”就是要有博大的胸怀,兼容并包。儒、道、佛三家彼此相容,这种现象只有中国才有。“自强不息”是奋斗精神,“厚德载物”是兼容精神。
  但是从中国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来看,儒学实有偏失。儒家对于物质生活的提高比较忽视,未能全面发扬春秋时人的“正德、利用、厚生”三事并重的观点,专讲“正德”,对于“利用、厚生”不甚注意。直到清代,一些学者论学术,列举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词章之学、经世之学,从不提到物理之学。惟有方以智提倡质测之学亦未引起注意。虽然历代都有一些科学家对于自然科学作出了贡献,而自然科学未列入正统学术,因而自然科学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记者:“五四”以来的文化讨论中,有人专讲中西之异,有人强调古今之殊,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点是什么呢?
  张岱年: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问题上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在人与人的关系的问题上重视人与人的和谐。用传统名词来说,前者谓之“天人合一”;后者谓之“以和为贵”。中国哲学向来不认为人与自然是敌对的关系,而认为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更应互相合作。宋代张横渠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表达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观点。这种思想有得有失。其长处是看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事实以及保持生态平衡的必要,但比较缺乏改造自然的能力;看到人与人的互助关系,却缺乏斗争意识,更不认识阶级斗争的客观事实。
  如何扬长补短、具真理感,就是新文化所应解决的问题了。
  记者:您说过“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能否谈谈您的具体看法?
  张岱年:在中国,有一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的优秀传统相结合,才能在中国土地上生根,生根然后才能真正开花结果;中国的文化传统也必须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密切结合,才能提升到更高的水平。中国古典哲学中有一个唯物主义的传统,又富于辩证思维,这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有相互契合之处,这是应该深入理解的。
  中国哲学中有一些精湛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唯物论是相通的。这些思想,可以加以新的解释,从而赋予以新的意义。这里试举出四个基本观点,(1)生生日新;(2)以气为本;(3)理在事中;(4)以和为贵。
  (1)“生生日新”是《易传》的一个基本观点。《易传》说:“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所谓“生生”、“日新”亦即谓宇宙是一个变化创造的过程。过程是辩证法的一个根本观点。(2)“以气为本”。西方古代唯物论以物质为基本观念,中国古代唯物论则以“气”为基本观念。中国古代哲学所谓“物”指一切具体的东西,而一切物的构成材料则谓之“气”。气具有运动变化的本性,气可以说是质量与能量的统一,是一个比较深微的观念。(3)“理在事中”是清初李?关于事理关系的观点。李?从本体论上讲,称“离事物何所谓理乎”。这是一种唯物论观点。事理关系问题是共相与殊相问题的中国形式。“理在事中”仍然是应该肯定的正确命题。(4)“以和为贵”。和谐是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所共同赞扬的。在中国哲学史上,和的观念起源很早。西周末年的史伯提出“和实生物”。他解释和的含义说:“以他平他之谓和”,即认为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价值是必须肯定的。
  记者:您提出“我们要超越传统,超越传统须先理解传统。”在这里,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张岱年:最重要的事情是发挥创造性的思维,有所发现,有所发明,亦不应停留于对传统的反思之中。
  中国现在正处在文化大转变的时代,也即是继往开来、推陈出新的时代。在这个文化大转变的时代,总结过去的传统文化、开创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是我们当前的历史任务。
  列宁说过,“应当明确地认识到,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我认为,这是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针的重要指示。新中国文化的建设应是综合中西文化之长而创建新的中国文化。
  针对“东方文化优越论”与“全盘西化论”,我提出了可称之为“综合创新论”的观点。“东方文化优越论”有复古主义倾向,“全盘西化论”表现了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这些都是错误的。“综合创新论”要求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的古代文化及其近现代文化,正确认识人类文化的全部成就,同时更要发挥创造性的思维,进一步探索自然界与人类生活的奥秘,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建立新的文化体系。文化综合创新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的结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