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艺术教育的春天向我们走来——青少年美育教育的观察与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22
第8版(视点·统一战线)
专栏:视点(二十四)

  艺术教育的春天向我们走来
  ——青少年美育教育的观察与思考
  本报记者 温红彦
  编者按:美育并不是一个高深莫测的话题。它作为陶冶情操,提高境界,开启心智,激发创造力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对于全面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特别是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期“视点”透视了美育教育的意义和美育教育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将美育提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是教育观念的一个新发展,显示出我国政府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所具有的深邃眼光。
  草长莺飞,春风化雨,季节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更迭着。然而在我国教育园地,今年的春意却格外浓,频频传出关于“美”的消息:
  ——在3月闭幕的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美育”被第一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全国艺术教育工作者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效方式,自春节后拉开帷幕并将持续到6月底的全国大学生艺术节,正秩序井然地在全国各高校开展,其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在全国隆重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之际,以加强大学生艺术修养为宗旨的“中外艺术歌曲音乐会”走进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校园,两万名学子沉浸在艺术歌曲的优美旋律中……
  在教育领域推行素质教育、全国上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时候,党中央、国务院何以对美育、对学校艺术教育如此重视,美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是什么,我国艺术教育的现状如何,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目标是什么?这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艺术修养: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使爱美天性从自在状态向自觉状态提升的教育,就是美育。人们说,美育像春风,无处不在,令万物充满生机;美育又像春雨,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精神世界。
  两千多年前,中外先哲们就有了关于美育的思考。庄子强调以艺术之美来悟道,儒家强调以艺术之美来化人。孔子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这个道理。与我国先秦诸子生活的年代大体相近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经过充分的美育,人便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美育的思想源远流长,然而人们将它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门类,还是近100多年的事。本世纪初,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就提出“以美辅德”的美育观,在五四时期产生重要影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积极倡导美育,并设置了一系列艺术教育课程。清华大学在建校初期的《章程》中明确规定:学生必修音乐、美术等课程。此后,音乐欣赏、音乐史作为计入学分的课程被列入课表。清华大学还涌现出洪深、赵元任、曹禺等一批艺术大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大批艺术家如李德伦、郑小瑛、李光羲等,率先实践,他们或著书立说,或深入学校、工厂演讲,或举办各式各样的文艺演出,使高雅艺术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和接受。李政道博士近年来凡到国内讲学,必会提到“科学和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的观点。他认为艺术应作为一种重要的认识能力和手段来学习,美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科学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
  美是一个人的必要条件,人只有从自然的人提升到审美的人,才能最终成为理性的人。美育是育德的摇篮,育智的风帆,这在我国教育界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说美育是育德的摇篮,是因为美的事物所展示的社会和人生画卷,能启迪我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入思考,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美的事物还能陶冶性情,使人愉悦,让人净化,对于人格的完善、人生境界的提升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化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能益智,是因为审美的过程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需要想象和创造。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正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所要求的,而应试教育恰恰是对青少年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种束缚。
  教育家认为,美育事实上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教育方法,它寄情于山水,融美于心田,可以说是更高层次上的素质教育。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考虑,党和政府近年来十分重视美育。李岚清副总理多次指示要加强学生的美育修养,并要求广大艺术教育工作者为发展我国艺术教育事业出谋划策,多作贡献。美育也因此在我国教育方针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美育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美育之于学校,主要是通过艺术教育的途径来实现的。因为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的创造物,是美的积淀,是美的最集中的体现,优秀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对于青少年有着极强的示范作用和启迪作用。
  我国的艺术教育是指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是贯彻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艺术教育。建国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艺术教育逐步发展。1989年12月颁布了建国以来我国第一个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文件——《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之后,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管理、教学、师资、设备以及科研方面开始有了指导、检查、评估的依据。被誉为普通学校艺术教育自1989年至2000年蓝图的这一规划,近10年来得到较好的执行:
  ——学校艺术教育行政管理和教研机构基本建立,规章制度建设得到加强。现在,全国已初步形成中央、省、地三级学校艺术教育行政管理和教研网络。围绕《总体规划》的实施,国家教委(现教育部)先后制定和颁布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检查评估指标体系》等一系列配套文件。
  ——系列教育教学大纲、课程方案的实施使学校艺术教育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北京、四川等13个省、直辖市的抽样调查显示,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课的开课率已从80年代不足50%,提高到现在的80%以上。普通高中设艺术欣赏课不到4年,开课率也达到70%以上。全国已有600多所普通高校开设了艺术课程,不仅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也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
  ——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培养和培训师资,中小学艺术教师奇缺的状况得到初步缓解。一些地区还通过开办自学考试、卫星电视函授等形式扩大师资培养和培训规模。目前,我国艺术课教师已逾30万人,普通大学艺术选修课教师近千人。为鼓励艺术教师安心从事艺术教育工作,1997年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对全国500名音乐、美术教师予以表彰。
  国家还制定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奋斗目标:全面实现《总体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将工作重点进一步落实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上来,探索以素质教育为目的,大、中、小学相互衔接,普通学校艺术教育和艺术师范教育协调发展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学校艺术教育教学体系。据介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条例》的起草工作业已完成,可望早日颁发,一个依法管理指导艺术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将逐步形成。
  目前,教育部门和学校正将推行艺术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而目前素质教育的实施又反过来为艺术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应该说,美育、艺术教育正面临着建国以来最好的发展机遇!
  向往文明:时代和心灵的双重呼唤
  为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不久前由中央歌剧芭蕾舞剧院等单位承办的中外艺术歌曲音乐会,深深打动了北大、清华学子的心。
  18世纪末19世纪初盛行于欧洲的艺术歌曲是五四时期传入中国的。当时以李叔同、赵元任、刘半农为代表的文化人、音乐家,吸取外国的艺术,结合中国的特点,创作了一批诸如《送别》、《教我如何不想他》等优美抒情的学堂乐歌,成为我国艺术歌曲的先驱。以后,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优秀的词、曲作家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那些久唱不绝的旋律,如今已经化作我们民族的呼吸,化作中华民族永不磨灭的记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曲《送别》唱得大学生们无不为之动容。听完音乐会,大学生们说,原来优秀的艺术作品如此富有魅力、如此激动人心,它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还有歌外的情,声内的魂。北大艺术系教授严宝瑜说:“听这样的音乐会,有一种归宿感。谁说高雅艺术没有知音,知音就在大学生中间。”在音乐会上演唱《怀念战友》而备受欢迎的男高音歌唱家聂建华说:“演出前我们还担心,这些歌曲能让大学生接受吗?我万万没有想到他们的热情如此高涨。我们应借这个东风,努力把真正的艺术介绍出去。”
  像这样的课外艺术教育活动,近几年一直呈现着蓬勃发展的势头:1994年,上海首先发起为学生举办免费音乐会的活动,北京、广州等地也相继开展,一场普及高雅艺术的热潮遍布全国主要大中城市;1996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届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在北京举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也为校园文化建设开辟了新天地;1998年春天,中国交响乐团举行了大学生交响乐专场演出,指挥家边演奏边讲解,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40余所高校的3500多名大学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音乐课。一种生动活泼、清新高雅的校园文化开始形成。
  可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仅教育部门和学校意识到加强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广大青少年本身对艺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对审美的追求层次越来越高,这为我国艺术教育进一步发展在客观上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智育第一、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有些地方把艺术教育视为可有可无,甚至看成是一种负担。在部分省市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至今仍是一块处女地。与之相应的,一些青少年缺乏正确的审美观,偏爱那些宣扬色情和暴力的影视作品,盲目崇拜歌星舞星;对古今中外艺术精品缺乏了解,缺乏兴趣;一味沉湎于那些以满足官能享受的所谓消闲性、娱乐性的低俗文化。
  一个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丰富的艺术,更不能没有具备艺术素质的民众。北大艺术系主任、著名美学家叶朗教授认为,艺术品种本身无高下,但艺术趣味和格调还是有文野之分的,欣赏和审美也有层次之别。当务之急是大力发展艺术教育,提高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抵制假、丑、恶的侵蚀和影响。只有提高了鉴赏力,才能增强免疫力。
  人们的心灵渴望美,新的时代呼唤艺术教育。令人欣慰的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美育”被第一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由过去“德、智、体”的表述,到现在强调“德、智、体、美”,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教育方针的一个新的发展。
  可以说,在时代和心灵的双重召唤下,一个艺术教育的春天正向我们走来!(附图片)
  最近,清华大学万余名师生在校园欣赏了一场由中央歌剧芭蕾舞剧院等单位艺术家表演的中外艺术歌曲露天音乐会,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这是师生们在欣赏艺术家的演出。新华社记者王呈选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