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美丽人生》含泪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23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美丽人生》含泪观
  李学江
  本届奥斯卡颁奖式上,爆出了喧宾夺主的场面:最光彩夺目的明星,不再是最佳女主角,而被男主角占尽风光;赢得最热烈掌声的,不是最佳影片《莎翁情史》,而是最佳外语片《美丽人生》。整个颁奖晚会,几乎成了那位意大利活宝(也是国宝)罗伯特·贝尼格尼的独角戏。你看他,喜得先是手舞足蹈地跃上椅背,然后是两手高举,像袋鼠似的蹦上舞台;接着,他那夹着意大利语的英语,像竹筒倒豆般地抛向观众席,句句叫人捧腹喷饭。他的那句:“我要感谢我那远在意大利小山村中的父母,是他们给了我最大的礼物——贫穷,让我终生受用”,更是让全场一片哄然。
  《美丽人生》原是小时候爸爸讲给贝尼格尼的故事,一年多前被他搬上银屏,他集编剧、导演和主角于一身,一举成为《哈姆雷特》王子奥立弗之后一箭双雕的英雄,同时获最佳外语片与最佳男主角两奖。故事说的是,一个名叫基多的快乐的乡村犹太青年,1939年来到城里想开一家书店,在东奔西突中撞上出身名门的小学教师朵拉。通过策划奇迹与巧合,他终宿愿得偿:娶了朵拉,开了书店,还生了儿子乔书。但风云突变,想不到就在二战行将结束前,他和儿子被纳粹投入了集中营。为了保护孩子的纯真与生命活力,基多使尽浑身解数,骗儿子说,这只是一场严酷的游戏,谁坚持到最后得满1000分,谁就能赢得一辆真正的坦克。
  影片的叫座点在于它那层出不穷的幽默与滑稽。贝尼格尼是意大利家喻户晓的喜剧大师,被称为意大利的卓别林。电影前半部是喜剧,他的每句话每个动作都叫人忍俊不禁。当他以督导身份来到学校,被要求宣讲亚利安种族优越性时,他跳上讲桌,袒胸露腹现身说法,将种族优越论的荒唐可笑暴露无遗。电影后半部虽是悲剧,但为了不给孩子的心灵蒙上阴影,他在忍受非人待遇的同时,尽力装出快活好玩的样子,即便最后在走向刑场之际,他还以滑稽动作,引发出孩子纯真的笑声。
  影片的另一高明之处,是对比与反差的巧妙运用。男主人公的活泼滑稽,与女主人公的矜持端庄构成有趣的对比;前半部和平生活的欢乐与浪漫,映衬出后半部集中营的丑恶与残酷。而影片最令人心弦震颤的,是将一个天真稚气的儿童投入人间活地狱中所造成的强烈感情冲击。3个凶神恶煞的纳粹军官,端着冲锋枪,对着天真的孩子吼叫集中营的纪律。为了孩子,爸爸自告奋勇当翻译,竟冒险将纳粹的喝斥改译为游戏规则:一、不准啼哭;二、不准找妈妈;三、更不准喊饿要点心和糖果,否则严惩不贷,逐出竞赛。这话让小乔书听得目瞪口呆,捂嘴缩脖,他那副纯真无邪的惊诧表情,让观众看得笑中带泪,难抑心酸。
  乔书毫无矫揉造作之迹的表演,也恰与爸爸那滑稽夸张的风格形成另一对照。那一对充满惊奇的大眼睛,长在一张面黄肌瘦的小脸上,显得那么楚楚可怜。他听到了要将儿童和老人炼作肥皂的可怕传闻,也受不了囚室中的气味和饥饿,忍不住喊着要退出比赛回家,但终又在爸爸的花言巧语的激将法和即将赢得一辆真坦克的诱惑下留了下来。他狼吞虎咽地吞食爸爸省给他的一块干面包;在混入正在晚餐的德国儿童的饭桌上时,他贪婪得险些胀破肚皮;他每日在囚室中,靠敲打小铝碗度过难挨的时光。最后,当他藏在铁柜中,看见爸爸临刑前的滑稽动作时,还以为爸爸是在做游戏,而竟然笑出了声。纳粹军官带着狼狗,追寻这个可爱而又可怜的儿童,并要将他投入毒气室,难道天下还有比这更令人发指的罪行吗?这童真与邪恶的对比,无疑是对战争和对纳粹罪行的最有力的控诉。
  但有个别影评却说,这部电影将集中营的苦难说成是一场游戏,是将纳粹罪行轻描淡写了云云。其实,这显然是没有抓住影片寓讽刺揭露于幽默滑稽之中的喜剧特点。从实际效果看,观众席上传来的呜咽唏嘘之声,更证明了这一以童真反衬暴虐的对比手法所获得的巨大成功。大明星罗兰在致颁奖词时,对本片作出了最为精当的评价:“它唤醒了人类心灵深处最高贵最动人的情感源泉,它通过喜剧手法,激发起并传递了人类最真挚的情愫,它让我们的心灵在笑声中饮泣。”
  公正而论,《美丽人生》理应得最佳影片奖(确已列入该奖提名),只是奥斯卡影评圈中美英自我中心的偏见作祟,才使《美丽人生》功亏一篑。其实《莎翁情史》一片,将青年莎士比亚描写成一个追财恋色而又心浮气躁的现代青年,实是一大失实和败笔。《美丽人生》同时获得最佳外语片、最佳男主角和原创音乐3项奖可算是一种补偿,而观众们奉献给它的掌声和泪水,才是对影片的最高奖赏和最好评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