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校园枪击与北约轰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24
第7版(国际)
专栏:国际随笔

  校园枪击与北约轰炸
  徐平
  漂亮气派的教学大楼,欢快热烈的学校操场,花季年华的男女学生……好一派活泼安宁的校园景象。
  突然,一张15岁学生冷峻的面容、一位携带步枪手枪的少年闯入画面。数声枪响,一片惊叫,慌乱的学生四散躲藏,6位学生中弹,他们的伤口流出了殷红的鲜血……
  旋转的警灯,呼啸而来的警车。学校附近的丛林。仍然稚嫩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恐惧的神色——警察给持枪少年戴上了手铐。
  这不是哪部影片的几组分镜头剧本,而是20日早上发生在美国佐治亚州一所中学的枪击事件。
  在美国,学生在校园枪杀老师同学的案件近年已发生过多起。每当舆论大哗之时,美国政界人士似乎只热衷于对“加强枪支管理法案”的不休争论,而很少有人把它与美国对外政策中动辄诉诸武力联系起来探究。
  青少年求知欲旺盛而世界观尚未成形,因而极易不计后果地简单模仿。美国的校园枪击与北约轰炸固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美国国内到处充斥暴力文化,对外关系上又不断使用武力,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能不说对青少年有不良的示范效应。
  “对南联盟的轰炸还要继续下去,直到完全满足北约的条件为止。”这句北约领导人多次挂在嘴边的话语,似乎在告诉青少年:“武力胜过一切”、“杀人解决问题”是处理国际、人际关系的法则。
  19世纪普鲁士王国的首相俾斯麦有句遗臭万年的“至理名言”:“只有用铁与血。”他通过王朝战争成功地统一了德意志。社会毕竟在进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当然也更加高明。现在他们把俾斯麦的“铁与血”“发扬光大”,用来处理国际事务,甚至干预别国的民族纠纷了。不过“铁血宰相”俾斯麦是以臭名昭著的“铁血政策”被钉上历史耻辱柱的,在人类即将跨入一个崭新世纪时,难道还有人愿与俾斯麦之流“比邻为伍”,欲在国际关系史的耻辱柱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已翻过的1999年的日历里,60页占了近一半。每一页日历都饱含着南联盟人民的血和泪,其中一张更浸染了中国驻南新闻记者的鲜血。根据南联盟的统计,迄今已有1200多无辜平民命赴黄泉,还有5000多重伤残者。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独立经济学家的估计,南斯拉夫人在二战废墟上建设起来的经济体系几乎已经丧失殆尽;南联盟已从往日东欧富国沦落为欧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轰炸对南联盟造成的损失,已经超过了当年希特勒法西斯对南斯拉夫的侵略。
  然而这次战争发动者好像没能得逞。南联盟人民非但没有屈服,相反,随着轰炸的旷日持久,以及平民百姓伤亡的日趋严重,国际社会的反战声浪越来越高涨,人们“对欧美等北约发达国家”已越来越“反感、不信任”了。至少到目前为止,实施狂轰滥炸的北约还没能看见胜利的前景。
  打着“维护人权”旗帜、喊着“拯救难民”口号发动军事打击的人,却制造了更大的人权悲剧和更加严重的难民问题。这场“愿望”与“现实”严重背离的战争,怎么可能还是他们标榜的“正义的战争”和“捍卫人道的战争”?
  《圣经·新约》中耶稣对门徒说过这样一段话:“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尊贵的总统、首相、总理先生,虔诚的信徒们,请重温一下《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有关章节吧!让这场始于春季的战争,在夏日来临之前赶快结束吧!阿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