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黄河大合唱》,这不屈的呐喊,这团结的战歌,是中华民族——永不熄灭的火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21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黄河大合唱》,这不屈的呐喊,这团结的战歌,是中华民族——
  永不熄灭的火炬
  本报记者 杜英姿
  我们的神经也许因久离硝烟弥漫的战争而钝化,我们的记忆也许因长沐和平灿烂的阳光而模糊。六十年的时光,把那个催生了无数战歌的时代推向岁月深处,像将军作战室里的沙盘,宏观而简略。然而照片站了出来,把贮存的细节完整地呈示着,充溢生命的质感,落满时光的痕迹。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筹办的纪念《黄河大合唱》诞生六十周年图片展览,给我们的就是这样的感觉。以时间为经,相关人事为纬,《黄河大合唱》沿着这些历史镜头铺陈的轨迹,真切地走向我们。
  历史在旧照片中闪烁光辉
  动容和震撼都不足以形容一张发黄的照片所具有的穿透力,因为我们从这群身着戎装的青年男女身上,读到了任何时候都会令我们怦然心跳的字眼:信仰。那时延安的摄影水平还局限在露天拍照,所以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陕北公学大礼堂的演出和5月11日由冼星海指挥的“鲁艺”周年纪念晚会的表演,都没能留下现场的记录。我们只能凭想象勾勒出延安所有中西乐器一起演奏的盛大场面,想象毛主席站起身来,拍动着宽大的手掌,连夸“好!好!好!”的情景。由冼星海的学生指挥鲁艺师生和抗敌演剧三队排练的照片成为现在幸存的最早有关《黄河大合唱》的珍贵摄影作品。黄土山坡因陋就简的排练场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激情。坚定有力的手势,庄重的神情,他们正在第一次排练后来被称为中华民族不屈精神象征的大合唱。日寇铁蹄蹂躏下祖国母亲的屈辱和呻吟灼痛他们的心灵,黄河掀起的狂涛、发出的怒吼激扬着他们的斗志,他们是时代的歌手,代表着祖国英勇的儿女,在民族危难的时刻,为抗争为胜利而歌。
  泰戈尔这样歌咏信仰:“信仰是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照片中当年雄姿英发的青年,如今大多老迈或作古。然而可资慰藉的是,和着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他们青春的容颜镌刻在新中国诞生的碑石上,他们的追求在我们今天的事业中延续,他们胸中跳动的火焰跨越时空,已化作正义、勇气和爱,长存在一代代人的心中。
  屹立在民族音乐史上的丰碑
  历史的必然常常由无数的偶然造成。诗人光未然(张光年)思路清晰、敏捷,六十年前他二十五岁时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情形宛如昨日。1939年2月,如果不是手臂因骑马坠地负伤,他就不会由抗敌演剧三队护送,离开山西吕梁山区的决死队第二纵队,经壶口瀑布东渡黄河来到延安疗伤。他的知心朋友,也是曾多次合作的艺术伙伴冼星海,1935年从法国回国后,一直自觉地把音乐家灵魂的骚动和对美的呼唤,同民族与人民的命运相结合,他此时也身在延安,正在考虑创作一部大型声乐作品。两人不谋而合。张光年忘掉左膀的疼痛,躺在延安窑洞的土炕上,把酝酿已久的一首关于黄河的诗改成一篇篇歌词。《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合唱、男女声独唱、朗诵、轮唱、大合唱,八个部分几种体例四百多行,在西北旅社,冼星海听完朗诵,一下把歌词抓到手里,激动万分:这正是我想要的东西,我相信一定能写好!五十多天,写一段排练一段,《黄河大合唱》就这样诞生了。歌词插上音乐的翅膀,传遍延安,飞向各大城市、各大战区。这部雄浑磅礴的作品和当时的许多救亡歌曲一道,成为抗战中的阳光、空气和水。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年代,唱着它,抗日健儿、游击战士奔赴前线,驰骋敌后;唱着它,后方青年和学生燃起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无限向往。周恩来同志在一次晚会上听罢《黄河大合唱》后提笔赠写“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道出了这部作品的力量所在。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成立至今,只有一个陈列室数十年常设并开放,这就是有关聂耳、冼星海的展览。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这两曲石破天惊的旷世奏鸣,唱响了民族要生存、大众要解放的时代旋律,凝聚了亿万中国人的心,不愧为中国现代音乐史上不朽的杰作、并峙的双峰。
  图片展览中,竟没有冼星海和光未然的一张合影。冼星海的早逝使之成为永久的遗憾。
  相聚在母亲的宽厚胸怀里
  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母亲河,九曲回肠而又奔腾万里,流过岁月,流过无数儿女的四肢、心胸、记忆。《黄河大合唱》塑造的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形象,自谱出之日起,就震动了包括国统区在内的中华大地,并迅速飞越重洋,在海外华人中激起回响。六十个春去秋来,《黄河大合唱》始终站在历史的前台,以她的中国风格、中国气魄激荡着中华儿女,凝聚着龙的传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黄河大合唱》,他们都会情不自禁地相聚在黄河母亲宽厚的胸怀里。
  我们在这里撷取《黄河大合唱》演出的几个镜头:
  1940年7月在国统区桂林首次演出,林路担任指挥;
  1940年12月在重庆演出,赵沨担任“黄河颂”领唱,音乐研究所老所长李元庆当时伴奏的大提琴至今保存完好;
  1949年,加拿大多伦多玛希音乐厅演出《黄河大合唱》,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演唱“黄河颂”,乐谱由宋庆龄亲笔题赠;
  1957年,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之后,在前苏联、东欧八国巡回演出《黄河大合唱》一年之久,周巍峙任团长,李德伦任指挥;
  1980年,重新恢复的“上海之春”音乐节首选《黄河大合唱》演出;
  1985年香港举办黄河艺术节,贯穿此曲;
  1990年澳大利亚悉尼华人艺术节,演唱《黄河大合唱》;
  1995年10月21日,为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美国芝加哥华人组成二百人参加的合唱团,在芝加哥交响音乐厅演唱此曲,特邀上海指挥家司徒汉出任指挥,在当地轰动一时;
  1999年5月11日晚,在《黄河大合唱》公演六十周年之际,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冼星海声乐、器乐作品音乐会,这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袭击我驻南联盟使馆的第四天,全场气氛庄严、热烈,台上台下保卫黄河的呐喊汇成排山倒海般的旋律。
  中国许多老一代音乐家、指挥家都和《黄河大合唱》有着不解之缘。严良堃,1940年在重庆孩子剧团时就开始指挥这部划时代的作品,六十年来,上千次担任《黄河大合唱》的指挥。在《冼星海全集》收录的四个版本中,1975年他领导下的中央乐团的修改本成为后来的常用版本。他还在台湾指挥过《黄河大合唱》的演出。六十周年时再次执棒,他的双眸,依然洋溢着永不衰减的热情。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象征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黄河大合唱》,永远是中国人心中长燃的火炬,在文化传承中生生不已。(附图片)
  压题图:1939年4月在延安排练《黄河大合唱》。
  左上图:1937年苏州,冼星海(左)同《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田汉在一起。
  下图:张光年(右)与严良堃合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