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档案不仅为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服务 档案馆走近百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20
第12版(文化)
专栏:

  档案不仅为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服务
  档案馆走近百姓
  李红
  农业承包合同是农民的命根子,搁在哪里最放心呢?去年,河北迁安市档案馆一举接收保管了全市所有农户和村集体签订的10多万份30年期的土地合同正本,一时传为佳话。
  长期以来,档案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存放在人事部门保险柜中的牛皮纸袋,即人事档案,颇有神秘之感。北京市档案局副局长黄仪介绍说:“档案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原始记录。它既包括政府、社会团体从事各方面活动所形成的文件等,也包括个人行为形成的有价值的证件、原始资料等。”在北京市档案馆长达1万多米、多达113万卷册、时间跨度为460多年的档案中,既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宏观史料,也有名人手迹、字画,更有反映老百姓生活的家谱、族谱、出生证、病例、户口册、粮价单、房产证明等等。仅1955年至1995年的粮票、布票、粮证、肉证、工业券等票证,就有7000多枚。时间易逝、空间易改,但一纸档案将人们当初的生活以原生态的形式忠实地记载下来,会给寻觅历史的人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80多岁的付锡庆老人在老伴及几个亲人的陪同下,专程从天津赶到北京市档案馆送上锦旗。原来老人早年是二十九军的军人,抗战时期在著名的卢沟桥南苑战斗中身负重伤,在协和医院做过手术。解放后,老人因为二十九军证件丢失,在“文革”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前几年老人的女婿偶然在北京市档案馆发现抗战军人的名单中有老人的名字。在档案馆同志的帮助下,又到协和医院查到了老人当年的病例档案。经档案馆出具证明,天津市政府给予老人抗日英雄的荣誉和待遇。前几年,北京市政府发出通知,改善五六十年代劳模的待遇,不少丢失证明材料的老劳模在北京市档案馆验明了“正身”,晚年得以享受优待。仅去年一年,就有6900多人来北京市档案馆查档案。人们恍然发现,档案原来离自己的生活这么近,档案馆也像图书馆、博物馆一样是你我他都能徜徉其间受益无穷的公共场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