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文明都市的安全屏障——南昌郊区湖坊乡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24
第4版(要闻)
专栏:

  文明都市的安全屏障
  ——南昌郊区湖坊乡纪事
  本报记者 朱竞若 余清楚
  打开南昌市地图,东郊的湖坊乡,像一片新月,拥抱着都市。当地人说,看南昌的文明,先看城郊结合部的治理。
  这里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乡村建制,却有90%以上的面积在市区。它紧邻南昌火车站,辖区内有十几座大专院校,也有星罗棋布的各类交易市场,十几个省市的客商常来常往,3万当地人口,却容纳着5万流动人口。一度,这个城乡结合部几乎就是环境恶劣、秩序混乱的代名词。
  而现在,这里已成为江西经济最发达的乡镇,道路宽阔,环境优美,农民生活实行城市化管理,连垃圾都实行了袋装化。令人赞叹的是,5万流动人口管理得井然有序,连续6年未发生重大刑事案件,数起外地重案在逃犯刚流窜入境,便进入群众警惕的视野,一一落网。湖坊,成为文明都市的第一道安全屏障。
  管好复杂的城郊结合部,是湖坊乡党委和政府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数年坚持不懈的结果。
  由于紧靠省会,这个乡的村办企业起步早。乡党委在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的同时,重视推进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并较早推行了村务公开,使乡村两级政权始终掌握着管理的主动权。
  进顺村是这个乡的富裕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罗玉英告诉记者,她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扎扎实实推行村务公开。公布村办企业的明细账目,接受监督;每年召开两次村民代表大会,群众关注的事,如计划生育指标发放、宅基地分配、工程的发包承包、村上的福利计划等等,都由村民代表讨论通过。村务公开、民主监督从根本上改善了干群关系,也使村级经济规范运行,健康发展,1998年全乡人均收入达到4230元。
  经济发展了,湖坊把改变农民的生活环境,当作大事。兴建、拓宽与城市衔接的主干道,村间小道水泥化,家家接通了自来水,更新用电线路,安装路灯,绿化美化环境。没几年,大多数农民彻底告别柴灶、旱厕,住进了统一规划、设施齐全的楼房。
  这个乡逐步推行了十项社会保障制度:老年农民退休金制、养老保险制、退休老人定期旅游观光疗养制、免费医疗制、免费入学入托制、奖学金制、计划生育奖励制、军烈属优待金制、五保老人供养制、殡葬改革奖励制。这些制度以敬老育幼、移风易俗为核心,很好地树立了社会正气。
  湖坊还结合创建文明户活动,在全乡开展了建设“一个好厅堂、一个好厨房、一个好厕所、一个好书房、一个好庭院”的“五个好”家庭活动,逐步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现在,全乡有20%的农家达标。在这些文明家庭,不仅庭院里花木葱茏,而且拥有300本以上藏书,订有两种以上时事、文化或科技类报刊。
  村民文化素质和法制意识的提高,是搞好社会治安的基础。湖坊把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行了长期的重点宣传。《刑法》、《民法》、《税收征管法》、《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经济合同法》以及计划生育条例、治安管理条例等等,都用农民通俗易懂的语言,作了深入的普及。
  湖坊认为,要管好外来人口,首先要管好本地的常住居民,使作奸犯科者失去存身之地。
  湖坊在联合南昌市警方,彻底扫荡曾经横行地方的6个恶势力团伙后,进一步把工作做细。先后成立了由干部、警察、家属组成的56个帮教小组,对刑满释放人员和有不法行为的人员,进行定期守法教育,并跟踪随访,同时关心他们的困难,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劳动致富。6年来,这个乡的刑满释放人员未有一个重新犯罪的,有的还成了当地的致富带头人。
  与此同时,这个乡以村为单位,对房屋出租户逐一管理。出租户与村委会签订治安合同,全部外来人口不仅登记在册,而且主要情况都要列表上墙。其计划生育、遵纪守法情况,出租户负有直接责任。数万流动人口纳入规范管理,黄赌毒失去了滋生场所。
  为了进一步稳定治安秩序,乡里还实施“警区前移”的措施,村村设立治安室,实行民警、联防人员和村协管员三级共管。群防群治使流窜犯罪嫌疑人无处藏身。(附图片)
  压题照片为湖坊乡新建的农民住宅。李青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