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教育以提高素质为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25
第9版(理论)
专栏:工作研究

  教育以提高素质为本
  周远清
  我们正处在世纪交替的重要时刻。当前,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知识在未来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既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新的巨大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使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认真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其中发展高等教育、培育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因此,必须继续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1994年,针对当时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我们提出“三注”,即注重素质教育,注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注意个性发展。没有个性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创造性,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素质教育。过去我们讲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能力的培养。五六十年代流传着一个著名的比喻,即给学生干粮不如给学生猎枪。这个比喻强调了培养能力的重要性。但光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不够,还要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这就是素质问题。所以培养人才,一要传授知识,二要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素质。
  这里所讲的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心素质是本钱。作为基础的文化素质作用于人的一生,或者说作用于人的整个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因而我们认为大学要加强素质教育,当前特别是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当然,强调加强素质教育,并不是以素质教育取代专业教育。高等教育不能仅仅概括为素质教育,高等教育应该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我国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工作在五十二所高校进行了试点。通过这一工作,使人们对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问题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如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文史哲基本知识、艺术的基本修养、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的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文化素质教育更集中地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观念,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教育模式或分类,因此,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必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等等。
  实践证明,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弥补了我国高等学校长期以来人才培养中的不足,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尤其是对我国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深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当前应着眼于“三提高”,即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广大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自身的文化品位。
  高等院校是传授知识、研究学问、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场所,应具有较高的文化格调和文化品位,这是学校的立身之本。大学的文化品位是由学校的办学方向、学术氛围、学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学风等聚合而成的,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构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必须把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当作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占主导地位,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高等院校常以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而闻名。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不仅取决于教师的学历学位、学术水平,也取决于建立在文化素养基础上的师德、师风。一个教师的文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能否具有严谨治学、认真执教、乐于奉献、尽职尽责的精神和品格,能否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因此,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教师必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要使学生学会做人,教师必先具有高风亮节,这正是“为人师表”的意义所在。
  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进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如何,教育质量的高低,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其直接的“产品”———人才的质量上,人才质量是衡量学校水平的根本标准。因此,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紧紧围绕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更应如此。
  三个提高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学校的文化品位是由众多高素质的师生来营造、维护和体现的;学校是人才成长的熔炉和摇篮,具有较高文化品位的学校陶冶和塑造着一代代新人。在文化品位的提高上,学校与人才往往是相互传承、相得益彰。
  从“三注”到“三提高”,是这几年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探索,也体现了高等教育改革在思想观念层面的深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