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攀枝花开别样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25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城市新观察②

  攀枝花开别样红
  本报记者 梁小琴 施芳
  ●攀枝花98%的居民来自外省;
  ●毛泽东说:攀枝花建设要快,但不要潦草;
  ●“哪天攀钢发鸡蛋,第二天全市的鸡蛋就可能‘掉价’”。
  我们来到金沙江畔的钢城———攀枝花时,已是4月。当地人不无惋惜地说,要是早到一个月,就能看到漫山遍野的攀枝花了。那时节,远远望去,整座城市似霞、似火,一如攀枝花人始终洋溢的热情。
  攀枝花是个让人惊喜的地方,无论你乡关何处,不经意就会听到亲切的乡音。攀枝花人爱说“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因为他们当中98%的人来自外省。60年代初,为改变我国钢铁工业布局、开发攀西资源、建设大三线,党中央作出了建设攀钢的重大决策,10多万建设者从祖国各地来到了这个当时叫做渡口的地方。
  那时的攀枝花一片荒芜,唯一的一块平地上长着一棵攀枝花树,树下住着7户人家。人们把这块仅有的开阔地弄弄平,夯实了第一块地基。山间没有路,5个省组织的1500辆汽车载着建材和设备,从成都、昆明辗转来到这里。在茅草搭成的席棚设计院里,开拓者们描绘出了攀枝花的第一张蓝图。
  攀枝花的建设始终牵动着中南海的目光。1964年5月到6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毛主席语重心长地指出:攀枝花建设要快,但不要潦草。攀枝花建不好,我睡不好觉。经过5年的奋战,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终于建起了年产150万吨钢的攀枝花钢铁公司,“弄弄坪”因此得名,攀钢也有了“象牙微雕钢城”的美称。
  原十九冶宣传部长董家骥就在那时来到了攀枝花,回首当年,这位67岁的老人心绪难平。他和1万多名伙伴从武汉坐上火车,又换上汽车,颠簸几昼夜之后来到了这个偏僻的峡谷。他们在金沙江畔立下誓言:“依山傍水建工厂,长江两岸度春秋。”
  攀钢提钒炼钢厂厂长黄道鑫那年大学毕业,年迈的父母盼望他回到身边,他却与26名同学一同来到了攀枝花。1971年,他亲自指挥炼出了第一炉钢,结束了大裂谷无钢的历史;1998年,在他的带领下提钒炼钢厂年产钢突破300万吨。今年4月,他就要离开熔注了他所有青春与梦想的钢铁事业。
  攀枝花开年复一年,当年的姑娘、小伙已是两鬓染白霜。也许是离开故土太久的缘故,家乡对于他们只是一种遥远的记忆,而在他们儿女的心中,攀枝花永远是故乡。提起攀枝花,两代人总是抑制不住的豪情:我们脚下有个聚宝盆呢!
  让他们自豪的远不止这些。34年间,攀枝花上交的利税超过150亿元,生产铁5209万吨,钢4208万吨;不毛之地上矗立起鳞次栉比的高楼,一座座大桥横跨金沙江两岸;昔日贫穷落后的攀西地区因为攀枝花的崛起而逐渐变得有声有色……
  攀枝花人有句挂在嘴边的话:没有攀钢就没有攀枝花。偌大一个城市,有1/4的人是攀钢的职工,与攀钢沾亲带故的更多,大致每3个人中就有1个与攀钢有关。1997年攀枝花市国内生产总值达98.55亿元,其中攀钢达70%以上,最高的年份达90%。有个形象的说法,哪天攀钢发鸡蛋,第二天全市的鸡蛋就可能“掉价”。
  随着时代的变迁,攀钢在全市经济总量中“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正逐渐得到改变。攀枝花人依旧热忱,但他们比父辈更有胆识,更富远见。1986年,时任攀枝花钢铁公司经理的赵忠玉力排众议,拍板筹资100亿元建设攀钢二期工程。10年之间,人们在荒山上,建起了座座花园式的厂房。二期工程1996年底投产,已形成年产30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规模。时光流转,今天的攀钢亟待化解诸如负债率高、劳动生产率低等难题,但攀枝花人从来没有沮丧过,他们用智慧和激情续写着城市的新篇章。
  1991年,在距攀枝花40公里的高山峡谷间,总装机容量330万千瓦的二滩水电站开工,240米高的大坝将奔流的江水拦腰截断,这是世界银行在世界范围内对单个工程提供贷款额度最大的一个项目。1998年8月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全部工程2000年竣工,到那时每年可发电170亿千瓦时,攀枝花将成为西部最大的能源基地。
  攀枝花还有一处让人叫绝的地方,就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植株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原始苏铁林,它最早出现在距今2.7亿年之前。人们常用“铁树开花”来形容事情的难度之大,攀枝花的苏铁林却是年年开花,而一旦移到别处就再也开不出花了。攀枝花人的性格中多少也有些“铁树开花”的意味,他们从不放弃努力。
  告别攀枝花时,我们来到英雄纪念碑前,这里,长眠着许多为攀枝花的建设献出生命的人。他们的生命曾经像火红的攀枝花那样在金沙江畔绽放,并将永远绽放在人们的心间。
  题图:火红的攀枝花(附图片)
  1970年7月1日,攀钢一号高炉首次出铁。
  昔日弄弄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