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舆论监督你不该拒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27
第10版(社会调查)
专栏:采访札记

舆论监督你不该拒绝
本报记者 何小燕
党的十五大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并支持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力度得到了加强,舆论监督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在一些地方,拒绝新闻舆论监督、对记者有关采访活动“脚下使绊儿”的现象仍屡有发生,严重干扰了舆论监督工作。
前不久,记者赴河南某地调查农民负担问题。记者请地委宣传部协助联系有关调查对象,一位部门负责人对记者说,“我给你电话号码,你自己找去。”记者提出需要他们帮助找人,他说,“我们只给正面报道提供方便,只欢迎树立本市形象的记者。”他还指着同时在那里的一家兄弟新闻单位的同行说,“要不是看在他们的面子上,我们都不会接待你。”这个地区所属某市的一位副市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第一句话竟称记者是“来找麻烦的”。当地一些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普遍偏重铺陈自己的政绩,而对工作中存在的失误一再回避。
记者曾经就河南某市发生占用农民耕地问题进行调查采访。在记者回到北京撰写稿件的过程中,这个市的几位负责人先后赶到北京,他们住进本报招待所,通过各种关系屡屡说情,其目的就是阻止这篇批评稿件见报。一位领导同志对记者说,他迄今只来过北京两次,而这两次进京都是为这件事情来说情的,“如果处理不好”,他将对上面“无法交待”。他还透露说,该市主要负责人正面临着提拔考查,如果此稿刊出,有可能影响他的前程。
山东某市几十户还迁居民于1998年4月准备还迁时,迎接他们的却是一座不断出现裂缝的“新楼”。记者就此采写的稿件刚一见报,该市有关部门一位负责人便于当日打来电话,责备记者事先未向他们“打招呼”,搞得他们非常被动,作为接待单位的他们“只有等待上面批评”了。
采访期间饱受冷遇,见报之前说情风一阵紧似一阵,见报之后多有责备,舆论监督工作确实阻碍重重。一些地方、部门面对舆论监督,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解决问题和改进工作上,而是千方百计隐瞒真相,搞小动作。一些人之所以对舆论监督采取抵制的态度,是因为他们出于本地区、本部门乃至某个人的狭隘利益考虑,亦即私欲作祟。更有甚者,一些人置群众疾苦于不顾,将国家大法和人民利益抛在脑后,蓄意扭曲事实真相,“报喜不报忧”,为的只是保住头上那顶“乌纱帽”。
新闻舆论监督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对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开展舆论监督的目的,是促使被批评者纠正错误,把工作做得更好。开展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记者的光荣职责,各级党委、政府对此应予以支持,为记者采访提供方便,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