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在流通中增收——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的报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27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关注农民增收

在流通中增收
——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的报道
本报记者 杜峻晓
广西钦州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沿海地级市,这里不仅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还是广西著名的水果之乡,该市的浦北县和灵山县分别被农业部授予“香蕉之乡”和“荔枝之乡”的称号。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钦州市目前水果种植面积已达214万亩,甘蔗种植面积达到30多万亩,水果年产量在50万吨以上。如何把农民手中的水果销售出去,为农民增加更多的收入,钦州市走过了一条艰难而又成功的探索之路。
钦州市也曾有过水果丰收后“窝里烂”的痛苦经历。这里的浦北大成、北通一带,生产的都是上等香蕉,但在流通渠道不畅时,上好的香蕉只卖几分钱一斤,有时候几分钱都卖不出去,全烂在农民手里。然而,这种对农民生产水果积极性挫伤的状况,在市委、市政府狠抓农副产品流通后有了明显改观。
首先,让能人发挥作用。钦州市在实践中看到要帮助农民摆脱流通窘况,最后还得靠农民。他们首先在香蕉产地北通镇搞了一个试点,鼓励农村能人从事水果销售中介,疏通销售渠道,沟通产销信息。这一招儿还真管用,能人们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东奔西走,进城下乡,到外面一看,想吃新鲜水果的找不到,而自己当地的水果却压在那里销不出去。能人们不仅联系销售点,还把外头的客商带了回来。刚开始,外地的水果商不放心,搞坐地收购。一来二去,跟当地的人混熟了,便委托当地农民代为收购,然后再运到需要的地方去。这条路子趟成功后,立马在全市各地推广开来。那些早迈出一步的农村能人用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的办法,使水果销售队伍快速扩大。目前,浦北、灵山、钦州各水果、蔬菜、海产品的产区都引来了不少外地客商设点收购,有的客商已和当地能人结成了极好的合作伙伴,可以放心地把几十万元现金交给代购户,当他那里需要水果或蔬菜的时候,只要打一个电话,就可以把事情搞定。经过多年培育,钦州市的水果贩运大军已发展到10多万人,农副产品流通畅通无阻。
其次,引导农民建市场。市场是农副产品流通的集散地。钦州市除了在水果生产集中的乡镇建立了一批果菜批发市场外,还把重点放在建立村级市场上。1996年至1998年的3年时间里,钦州市就建设村级市场75个,仅“荔枝之乡”灵山县就建了50个村级市场。石塘镇同心村市场,就是村委会投资30万元兴建的,该市场不仅解决了本村村民没有固定交易场所的难题,而且吸引了附近几个乡镇、邻县的农民、商人来市场交易。钦州市在建设市场方面下了较大功夫,90年代初就提出了“3至5年实现乡乡镇镇有永久性市场”和赶圩人数平均每人有市场面积0.3至0.5平方米的目标,经过几年的努力,当初提出的目标现已基本实现。现在,当年他们投入很大精力建设的市场都在农副产品的流通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为解决农民的卖果难、卖菜难,实现增产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三,干部帮农民搞流通。钦州市的水果种植近几年始终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每年新增面积3至4万亩,市里明确提出,干部不能只把目标放在抓种植上,更要放在抓销售上,如果流通渠道不活,那么就会前功尽弃。荔枝尚未成熟,钦州市的水果流通责任制已经落实到干部头上。市委书记车荣福告诉记者,如今钦州市的干部对抓流通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有的帮农民联系外地客商,有的在就近的中小城市的机关为农民推销荔枝,还有的干部利用与航空公司的关系,准备把新鲜荔枝运送到北京、天津、哈尔滨等大城市去,一方面满足北方人吃不到鲜荔枝的要求,一方面解决当地荔枝产量过大,且荔枝难以保管、极易腐烂的难题。记者在钦州市采访时了解到,当地的一些果农在荔枝开花时节,就已经被外地客商“断园”,坐上了旱涝保收的交椅。有的农民面对丰收在望的荔枝喜上眉梢,谈到销售问题,他们显得很有信心地说:能卖出去,不会压在手里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