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8年来,农业综合开发为全区累计新增粮食18.6亿公斤,新增农业产值28亿元;18万人口通过农业综合开发脱贫致富——绥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27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8年来,农业综合开发为全区累计新增粮食18.6亿公斤,新增农业产值28亿元;18万人口通过农业综合开发脱贫致富——
绥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王清江
自1991年以来,黑龙江省绥化地区粮食总产连续8年超百亿斤,并呈现稳步增长势头,可以说是农业综合开发为这一巨大成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8年来,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全区累计新增加粮食18.6亿公斤,占全区8年来新增粮食总量的54%。通过综合治理,立体开发,全区累计新增加肉类52万吨,水产品8万公斤,鲜奶50万吨,鲜蛋20万吨,新增加农业产值28亿元。并且,加快了农村脱贫致富的步伐。1998年全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人均收入达到2643元,比全区人均收入高出230元,比立项开发前平均增加2.3倍。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全区已有18万人口实现脱贫致富。
由于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农业、林业、水利、农机、科技等措施配套组装,所有项目区全部建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稳产农田。项目区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地处松花江沿岸的肇东四站水稻开发区,抵御了去年松花江流域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水稻亩产达到600公斤以上。
民办开发 热潮涌起
绥化地区中低产田面积大,仅依靠国家立项开发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改造任务,为尽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他们以国家立项开发带动地方民办开发,不断加快开发步伐。仅去年秋季,全区组织会战40多次,其中改造中低产田13.7万亩,开荒4.3万亩,造林近万亩,完成土方521万立方米。近年来,各个市县具备条件的项目区,不等不靠,提前启动。立项前土方工程基本完成,立项后工程技术措施配套,一次建设达标。依托农业资源,以承包、拍卖、租赁为主要形式的群众自发开发热潮已蓬勃兴起。全区通过农民群众开发,改造中低产田50万亩,扩大养鱼水面2万亩,承包养殖场40多个,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00多家。
异地开发 规模推进
为充分发挥区内劳力、资金、技术优势和异地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绥化地区积极引导和组织广大农民大搞异地开发。全区先后有56个单位和1.4万个农户在区外承包开发土地,每年输出劳动力6万余人。目前,这个地区异地开发面积已发展到150万亩,其中水田130万亩,年产粮食近6亿公斤,相当于在区外又增加了一个市县的土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开发区域已扩展到红兴、建三江、牡丹江、宝泉岭等管局的25个农场及12个市县。向现代化迈进
农业综合开发已成为促进农业产业化战略升级的一个重要举措。从简单的土地开发转向产业开发,绥化地区狠抓了水稻、蔬菜、畜牧业、渔业、林果的立项开发。先后开发治理了呼兰河流域等6个涝区,通过旱改水、荒改水,发展水田70多万亩,立项开发蔬菜基地3个,建高科技菜田1.68万亩。在牧区立项开发了2个规模较大的肉牛项目,发展肉牛3.4万头。充分利用现有水面资源优势,建立起鱼种场4处,新发展鱼池1.8万亩。目前在全区已形成了稳固的具有区域特色的11大主导产业开发带。在此基础上,这个地区围绕生产基地兴建了龙头企业项目。在已实施的三期项目中,兴建了绿洲精洁米厂、高效三元复合肥厂和秦家精洁米厂。庆安绿洲精洁米厂年加工能力达6万吨,成为黑龙江省百家龙头企业之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