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为袁隆平塑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27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为袁隆平塑像
阮礼录
湖南郴州市北湖区华塘镇塔水村二组青年农民曹宏球,自掏腰包近6万元,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雕塑了一尊重约1吨的汉白玉肖像。
曹宏球家世代务农,但哪一代人也没吃过饱饭。他出生于“三年困难时期”,来到人间就尝到了吃不饱饭的滋味。长大了他在想,哪一天能吃饱饭,该多幸福。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他在自己的责任田里勤奋自由地耕种;育种专家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使他与千千万万的农民兄弟一样,丰产丰收,“日求三餐饱”成为现实。
袁院士呕心沥血育出的杂交水稻,使他告别了饥饿;袁院士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更激励他依靠科技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小康。他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刻苦的钻研和大胆的实践,使他在种养产业中获得了令人钦佩的回报。他种的水稻,亩产近吨粮;他种的蔬菜,产量高质量好;后来学习蜜蜂饲养,又很快掌握了技术要领,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养蜂能人。
这些变化让他兴奋,也让他不断地琢磨:科学技术是个宝,如何让大家都自觉学科技并且尊重科学家呢?冥思再三,他萌发了要为科学家塑像的想法。他认为,雕塑一个科学家的形象,就是树立一面科学的旗帜。塑谁呢?袁隆平贡献巨大,老少皆知,就塑他!
1996年春,他直奔长沙,在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拜见了袁隆平院士,并透露出为他塑像的想法,孰料被袁院士婉言谢绝,但他初衷不改。这年秋天,他自筹资金,找人设计,先后前往四川、河北等地寻找优质石料,访求雕塑师,历尽了千辛万苦,于1997年1月从河北曲阳县王平镇雕塑厂运回了袁隆平的雕像。雕像连同底座全高1.6米,姿态为半蹲势,袁院士手捧丰收的谷穗,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
肖像运回后,曹宏球暂时将其安放在自家堂屋的中央。他设想,待郴资桂高等级公路贯通后,再移放家乡公路最风光的地方,让过往人们铭记这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