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企业专利:再加把劲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24
第11版(经济生活)
专栏:

  可计算的是我国企业专利申请量已少到全国加起来才顶得上外国一家企业;无法估量的是我们因缺少专利保护而蒙受的经济损失——
  企业专利:再加把劲儿
  本报记者 杜海涛
  我国化工行业面临一件尴尬事:湖南衡阳三化实业股份公司等全国28家生产季戊四醇产品的化工厂将面临自己的生产工艺是否会侵权的问题。因为这项生产了几十年的工艺始终无人去申请专利,而最近国外一家公司在向中国申请的专利中,就包括季戊四醇的生产工艺。一旦这家公司的申请获得批准,带给我国这28家企业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化工行业的这一尴尬事,其实在我国并不少见。近年来,大批外国企业纷纷来我国申请专利,在一些重要的高科技领域,已出现了对我国企业的包围之势。我国企业在申报专利方面该加把劲儿了。
  六到八成大中型国有企业没有申请过一项专利
  据了解,我国仅国有大型企业就有上万家,加上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数量更多,但直到近两年,企业的专利申请也仅在2万件左右。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供的数字,我国六到八成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申请过一项专利。北京市1997年全市37362家工业企业平均30多家企业才有一项专利申请,60多家企业才有一项专利授权。而西方发达国家85%的专利申请都来自企业,一家公司,特别是跨国公司,一年中能申请几百件、上千件甚至上万件的专利。如日本日立公司一年的专利申请量,就相当于我国所有企业一年专利申请量的总和。
  自实施《专利法》以来,在被批准的我国企业申请的专利中,外观设计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比较多,能够代表高科技创新水平的发明专利相对较少。国内专利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食品、家用电器、文体用品、生活用品等领域,而在医药、电子、通讯、化工、航空等领域中,外国申请量则占80%左右,有些领域达到90%以上,形成了对我国民族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包围。1998年,我国受理的国内外专利申请中,国内含高技术的发明专利申请仅为13726件,而国外来华申请的含高技术的发明专利达22234件。
  技术引进不能替代自主创新
  日本在50年代也曾大量引进先进技术。但差别在于,日本在引进的基础上注重消化吸收,不断创新搞发明,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之路,逐步形成民族的高新技术和相关产业。七八十年代以后,日本已从一个纯技术引进国变为技术和产品出口国,以发明专利为主的专利申请量已居世界前列。
  而我国不少企业仍停留在“引进——使用——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水平上,而国外决不可能把最先进的技术,尤其是对它有竞争威胁的先进技术转让给我们。没有自主创新的发明,就永远摆脱不了技术落后于人的局面。
  VCD产业近年的起伏得失应该引起人们的思考。近些年来,VCD机生产异军突起,自1993年问世以来才四五年时间,就已形成年产1000多万台的新兴产业。我国VCD机生产迅速“普及”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生产者没有自主知识产权,VCD整机技术没有申请专利取得保护,采用的机芯、芯片等关键部件和核心技术还是国外的,只要取得授权,就可以生产。结果,发明VCD机的“民族英雄”安徽万燕,竟在混战中黯然淡出,声名不振。
  倘若安徽万燕当初用专利权保护了它应得的市场和收益,也许它还能使整个VCD产业的有序发展获得必要的法律保障。
  企业应逐步成为科技创新系统的主体
  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动力,而我国传统的技术创新体系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80年代后期实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成果鉴定奖励制度双轨并行的管理制度,但根据专利实施效益的大小获得的收益远远没有科技成果鉴定后所得到的回报多。科技人员在研究课题结束后,急于申报成果评奖,发表论文,使科技成果变为公知公用的技术,丧失了申请专利的时机。还有些企业觉得申请专利要花钱,批准专利之后还要交年费,而年费是逐年递增的,还不如申报国家科技成果奖,获得国家成果奖会得到名誉,得到奖金,还会得到国家扶持。
  专家认为,必须从政策上加以引导扶持,鼓励科技人员申报专利;从科技人员配置、资金、政策环境上引导和鼓励企业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增强科研能力,使企业逐步成为科技创新系统的主体。我国企业也应着手实施专利战略,加快自己的发明创造,及时申请专利,逐步形成专利保护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