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感受阳光的温暖——读“金太阳丛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28
第12版(周末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感受阳光的温暖
  ——读“金太阳丛书”
  金波
  最近,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金太阳丛书”是由九位著名的“成人文学”家加盟创作的一套长篇少年儿童小说。他们是肖复兴、冯苓植、竹林、陆星儿、王小鹰等。
  凡见到这套原创佳作的,无不为儿童文学所取得的新成果而高兴。在我国,儿童文学界与“成人文学”界交流甚少,既写“成人文学”又写儿童文学的,真是凤毛麟角。
  现在,情况有了初步的好转,我们的少儿出版社已开始注意有选择地邀请“成人文学”作家为儿童写作了。这个“创举”让人看到儿童文学已开始进入了作为整体的“中国文学”,整体的“中国文学”也已开始注意到不该那么疏离儿童文学了。
  读了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这套“金太阳丛书”,深深感受到的是作家对于少年儿童的理解。理解源于爱。有了爱才有为他们写作的热情。正因为如此,这几位作家写出的儿童文学作品才不是那种简单化的、肤浅的“快乐文学”,而是通过人物故事在情感的共鸣中启迪读者思考。像刘庆邦的《高高的河堤》,是对大自然与神圣的生命力的歌咏与思考。书中所描述的乡间琐闻,平淡之中有活趣,乡土与乡情水乳交融,禁得住细细品味。冯苓植的《雪驹》,是一篇壮美的故事,读来不但为异域风情所吸引,更为民族大义而斗争的故事受到激励。浓烈的传奇色彩很适合小读者的阅读兴趣。翻开竹林的《流血的太阳》,我首先看到了她的题词“童心似晨露般清澄”。作者所叙述的故事,即使在苦难的阴影中,仍时时闪现出童心的清纯。我为童心的“清澄”而感动。蒋韵的《谁在屋檐下歌唱》写出了儿童、同时也是作者的感情体验,因为作者说“我也曾经有过十四岁”。儿童文学虽然写的多为儿童的故事,但也离不开作家对童年的体验。这种体验越真切,作品就越感人。谭元亨的《北回归线上的小太阳》取材新颖,围绕“还我长城”的募捐活动,所显示出来的一代少年人的人生体验与思考,使我们感受到心灵上的长城可以更雄伟,更长久。陆星儿的《妈妈,请不要生气》,表现了处于变革中的人物内心世界的冲突。作品的力度在于故事所引发的深刻思考。我从成一的《回家的路》中,不但读到了一个新颖的故事,它还会让读者体会到,人生不但有艰辛苦难,也有人性的良知和温暖。读王小鹰的《问女何所思》,好像让我在重温邻里之间的故事。每一个女孩都是一本书。作家用心贴近她们,就能写出这样朴实而感人的故事。肖复兴的《放学后容易发生故事》,使读者有机会了解到一代中学生动荡不安的内心世界。这是一个被称做“危险”的年龄,需要我们格外的关爱。作家不是客观地描摹这些现象,而是把自己的思考融进了人物和故事之中。我以上粗略的概述,旨在说明我们的这些作家们,是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为儿童写作的。同时,我也相信,他们已经从为孩子的写作中体验到了另一种快乐和幸福。
  据我所知,这套“金太阳丛书”在邀请作家参与写作时,也是费了一番斟酌的,因为不少著名作家在以往的“成人文学”创作中,并不乏思想的深度,也不乏写作的技巧,但是,要为儿童写作,还要对他们的年龄特征给予细致的了解。否则,你写出的作品就有可能成为成人与儿童都不喜欢的作品。
  “金太阳丛书”的作者在儿童年龄特征的把握上是准确的,在语言的运用上,注意了规范化与纯正性。他们由于意识到是为广大的少年儿童写作,很注意心理的调适和视角的转换。他们以全新的艺术感觉来体验孩子的生活,以天真、纯净的目光观察生活,带着强烈的责任心为他们写作。
  对于少年儿童来说,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应当给他们的心灵带去精神上的营养。“金太阳丛书”已经把一束束阳光播撒在小读者的心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