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粟裕在孟良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29
第6版(纪念与回忆)
专栏:难忘的日子

  粟裕在孟良崮
  吕韧敏
  俗话说:柿子要拣软的捏,核桃要选硬的砸。1947年5月13日晚上突然发起,至16日下午胜利结束的“孟良崮战役”,砸的就是“硬核桃”。
  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我军形成了一种传统战法:先打薄弱之敌、侧翼之敌、孤立之敌。
  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既不薄弱,又非侧翼,更谈不上孤立;相反却还颇有来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该部曾经历过湖南常德会战,并曾远征缅甸且打败了日军主力。而被打败了的那个日军主力,又曾打败了英军主力。于是就有了“天下无敌的铁军”这顶桂冠,号称蒋军“王牌中的王牌”。
  在山东战场,蒋介石为实施其“重点进攻”,调集了包括七十四师在内的共24个整编师,60个整编旅,约45万余众,共组成左、中、右三个突击兵团,由其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坐镇徐州统辖。接受以往实施其“全面进攻”时被我军分割聚歼的“惨痛教训”,蒋军改取“紧抱成团”、“加强纵深”、“密集靠拢”、“稳扎稳打”的战法,力图逼我与之“决战”。
  中共中央军委电示:“目前形势,敌方要急,我方不要急,敌军密集不好打,要有极大耐心,要掌握最大兵力,不过早惊动敌人,总有歼敌机会……”遵照毛泽东签发的这一电报指示精神,华东我军主力再次后撤,集结于莱芜、新泰以东地区待机。
  当骄横自负不可一世的张灵甫,为抢头功而督率七十四师悍然窜来、在整个敌军阵线中稍呈突出之势时,密切注视敌军行止、洞悉敌军意图的粟裕就毅然决心求歼该敌。他的决心获得了陈毅的全力支持。
  据此,我华东野战军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惊人气势,反退为进突然大杀“回马枪”,将七十四师从重兵密集之中硬是挖了出来,逼其退入孟良崮狭长山地,旋即团团围住,一举彻底歼灭。
  连敌人也不得不承认,七十四师全军覆没的这场大仗、硬仗、恶仗,是粟裕军事指挥艺术的又一杰作,是粟裕精于运筹帷幄的又一范例。战役最后阶段出现的三个小插曲,至今令人津津乐道。
  其一:仗打到后来,我军伤亡较大,弹药奇缺,饥困交迫;而孟良崮之敌却轮番地猖狂反扑,仍图实现其“中心开花”的梦想,大有对我形成反包围之势。正是考虑到面临处境的危急,15日夜,我军有人主张“撤出战斗”,迅速转移,以免“陷入不测”。但粟裕认为:为要迅速转移,尤须迅速解决孟良崮之敌。放弃该敌而转移,不仅会使作困兽斗的张灵甫趁机狠咬我一口,还会使蜂拥而来的援敌受到鼓舞而加速拥来,致使我军反而难以迅速转移。我们怕陷入不测,援敌更怕陷入不测,张灵甫已经陷入不测。我们感到困难,张灵甫更感到困难,这从蒋介石频频为其空投军需(大都投到我军阵地)即可看出。王牌军的装备再好,困在山上动不了、弹药无以为继,也是枉然。我们有千百万民众支援,困难总可以解决,蒋介石这个运输大队长还会继续给我们解决(空投)一点。总之,只有坚持打下去,一切事情才好办;只有解决了孟良崮之敌,方可以迅速转移,也才能够迅速转移。粟裕不仅有坚定的决心,而且有清醒的分析。他一一指出敌各路援军与我军的距离和他们之间的距离,他们各自所处的位置,拥有的实力,推进的速度以及指挥官的性格和脾气等等;又一一指出我各个阻击部队的素质、战斗力、阻击状况、弹药补充和指战员的情绪等等;还一一指出敌各路援军要靠拢必须经过路线上的道路状况、地形地物,必须付出的代价(人员伤亡和弹药消耗),以及所需时间等等。结论是:我军有把握在敌军靠拢之前,全歼孟良崮之敌。
  其二:粟裕有根有据的结论和分析,统一了大家的思想,坚定了必胜的信心。15日夜激战通宵。16日拂晓有人建议停止攻击、整理部队、隐蔽休息,白天睡觉,晚上再打。这个建议自然也是有根有据的。一向善于近战、夜战的我军,历来多是这么干的。但是粟裕当即否定了这一建议,命令部队再接再厉继续打,趁天亮发起更猛烈的攻击。这一有违常例的命令,使有的人不理解,专门打电话请示陈毅同志。陈老总接过电话只说了一句“粟裕同志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随即就挂断了电话。粟裕同志坚持白天发起更猛烈的全线攻击,是出于以下考虑:
  第一,该敌与我多次交手,深知我传统打法。我反其道而行之,可收出其不意之效。
  第二,敌我双方已经打得难解难分,我停下来反会使敌得以喘息,甚至促敌反攻为守,使我军蒙受不必要的损失。何况,近战与夜战一样,仍可发扬我勇猛无畏之长,避免敌飞机大炮之威(敌怕伤自己人,反而不敢狂轰滥炸)。
  第三,水之将沸,再加一把柴即可沸;若釜底抽薪,再要水沸即需要更多把柴,且须延迟更多时间。既然我对孟良崮之敌包围越收越紧,攻山部队已接近敌主峰指挥所,何不再接再厉、一鼓作气!
  果然,我军大白天发起更为猛烈的全线攻击,把地上的敌人打懵了,也把天上的敌人打懵了。蒋介石这个运输大队长把弹药、医药、饼干、茶水等等本该空投给张灵甫的东西,统统投给了我们。我军弹药得到补充,战士们也吃饱喝足,在惊天动地的“打上孟良崮,活捉张灵甫”的口号鼓舞下,争先恐后,勇往直前,终于在16日下午攻上主峰,击毙了负隅顽抗的张灵甫,活捉了敌参谋长魏振钺。
  其三:战斗结束,枪炮声平息后,各部队押着俘虏,按预定命令撤离战场,准备转移时,突然又接到命令:“迅速返回战场!不可大意,提高警惕,逐沟逐谷搜索隐蔽之敌,不得漏网一兵一卒。”命令并要求“认真复查歼敌人数,务必准确,不得有误”。这是因为粟裕核查了各部队报来的歼敌总数与他掌握的数字不符,竟少了7000余人。是击毙了?还是漏网了?
  撤离战场下了山的部队,接到命令立即返回。果然在六○○高地至孟良崮主峰及其中间凹地一带,发现了残敌7000余人,利用天阴云低,隐蔽集结,妄图乘隙逃遁,我军当即予以歼灭。
  情况原来是这样的:仗打到最后,建制也乱了,漫山遍野都是人,四面八方往上冲,大家都只顾对付顽抗之敌,谁也没有在意这隐匿之敌(有人曾发现该敌,却误以为是待命的我军友邻)。
  各部队复查俘敌人数再次上报后,才与粟裕掌握的总数完全相符。
  在不到20个小时里发生的上述三个小插曲,无不闪烁着这位共产党人大智大勇的思想光辉,无不展现了这位战场主将的数学家精确计算和艺术家精彩导演兼而有之的卓越才干。(附图片)
  1947年5月,我军在鲁中孟良崮战役中全歼敌整编第七十四师三个旅等3.2万人,毙敌师长张灵甫。图为粟裕(中)在炮兵阵地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