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探索大洋深处的秘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29
第7版(科技)
专栏:

  大洋钻探计划第184航次的成功出行,是我国国力日益强大的体现,也实现了中国海洋地质学界几十年的梦想———
  探索大洋深处的秘密
  本报记者 任建民
  4月13日,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一艘名叫“JOIDES·决心”号的大洋钻探船悄然驶进了香港海运码头。
  然而,对中国、对中国的海洋地质科学界、对上海的同济大学,这一天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在此前近两个月的航程中,这艘当今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大洋钻探船,在中国南海打下了17口深孔,取得了5500米高质量的深海沉积岩石样品。这些样品中最深的是从海底3300米处打下850米深的钻孔得到的,“年龄”最大的有3000多万“岁”。通过研究和分析这些样品,可以得出气候演变特别是东亚季风规律的变化与东亚地质构造的关系。
  这是大洋钻探计划的第184次航行,主题是“东亚季风演变史在南海的记录及其全球气候意义”。这一主题是由同济大学的汪品先院士提出的,他同时也担任了这次钻探研究活动的首席科学家。这是大洋钻探计划第一次进入中国海区,也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在大洋钻探建议中取得成功。而且,船上的28名科学家中,有9名是中国人,包括台湾学者和在国外做研究的中国学者。这不仅打破大洋钻探计划30年来中国科学家上船人数的记录,而且中国学者数量首次超过了美国。
  汪品先院士指出,这次钻探的另一项重大成果是揭示了南海演变历史。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发现了近一百万年来的450米厚的深海沉积,可以进行分辨率高达10年等级的古环境研究。
  大洋钻探国际合作计划始于60年代,主要通过在大洋深处钻井取样,分析地球基本结构、地球表面的演变历史及其与地震预测、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等,其最大贡献是提出了地球板块结构学说,并验证了海底扩张理论。
  然而这一计划耗资巨大,每年耗费约4500万美元,平均一个航次需要700多万美元。而且,这项工作属于基础科学的范畴,不会给具体实施者本人带来直接的效益。因此,就需要各国共同协助来完成。
  我国参加大洋钻探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直到1998年3月,中国才正式参加大洋钻探国际合作计划,成为大洋钻探第一个“参与成员”。
  这次大洋钻探的成功进行,同济大学功不可没。由汪品先院士提出的以“东亚季风演变”为研究目标的南海大洋钻探建议书,获1997年国际排名第一。在站位选定等决定钻探成败的决策过程中,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的师生们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大洋钻探学术委员会主任孙枢院士指出,这次大洋钻探计划的成功,不光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件大事,充分表明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的空前增强,也说明了我国地学界的学术实力。
  让我们记住以汪品先院士为首的9位中国科学家的名字:翦知湣,同济大学;苏新,中国地质大学;李安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徐之平、陈民本,台湾大学;王律江,来自日本;林间、李庆谋,来自美国。(附图片)
  拥抱海洋———汪品先正在讲解大洋钻探计划。任建民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