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明确战略目标 稳步推进改革 成都积极转化科技成果振兴经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30
第1版(要闻)
专栏:

  明确战略目标 稳步推进改革
  成都积极转化科技成果振兴经济
  本报成都5月29日电 记者刘裕国报道:成都通过积极稳妥的改革,建立起符合当地实际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体系,使一大批高新技术成果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推动成都经济的全面振兴。去年,科技进步在全市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由1983年的25%上升到43.7%,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103亿元。
  去年,成都市被科技部命名为“1997年度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近10年来,全市共有408项科技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累计实施攻关、火炬、星火、成果推广、软科学、新产品等各类科技计划1864项,项目实现产值530亿元、利税85亿元。全市应用科技成果转化率由1983年的28%上升到60%,取得了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现技术跨越的成果,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经济批量的成果,建立了一大批在全国影响大、各具特色的科技示范样板。全国第一条“磁浮列车试验示范线”瞄准世界90年代领先水平,为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观念;“大屏幕、高亮度、高清晰度新型投影电视机”是我国率先在世界上研制成功的以YAG取代传统荧光屏显示器件的新型电子真空显示器件和新一代投影电视机;地奥制药、拓普软件、“蛋奶鱼”、“蓉油3号”等一批高科技产品成为世界名牌。国家级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去年技工贸收入46亿元,利税8亿元,拥有各类企业174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国际企业孵化器”、高校科技工业园、星火技术密集区日益显示出生机与活力。
  近几年来,成都市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不断推出改革措施,建立了“成都市科技兴市网络目标”。将科技兴市的主要任务,按照“纵向到区(市)县,横向到市级部门”的原则,进行分解下达和考核。
  改革了科技拨款制度,促进了科研机构运行机制的转变,增强了科研机构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活力和内在动力。1998年,市属技术开发型科研机构全部实现了企业化。积极引导公益型科研机构优化结构,发展与科技相关的第三产业,市属公益型科研机构创收经费已经占到年核拨事业费的40%。
  改革市场体系,建立了以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为目的的技术市场。全市现有常设技术市场8个,技术合同认定站21个,技术中介组织30多个,“八五”期间累计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万多项,实现合同交易额10.4亿元。
  近两年来,成都市制定了一系列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地方性法规,规定“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蓝印户口制度,免征城市增容费”;“高新技术成果作为无形资产投资或作为新办企业的注册资金,经具有法定评估资格的评估机构评定后,其占注册资本比例可达35%”,等等。民营科技企业现已发展到1638家,涌现出“希望”、“托普”、“迈普”等一批知名企业。据对其中683家企业的统计,1998年产值108亿元、利税近10亿元,上交税金6.4亿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