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滑铁卢 拿破仑 威灵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30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滑铁卢 拿破仑 威灵顿
  王德艳
  滑铁卢是比利时布鲁塞尔市南约20公里的一个小镇。拿破仑与威灵顿是与滑铁卢联在一起的两位历史人物。1815年6月一个潮湿泥泞的夏日,滑铁卢因拿破仑与威灵顿的一场较量震撼了世界而载入史册。
  这场改写了欧洲历史的较量,是以近5万个血肉之躯化作腥风血雨融入滑铁卢的土地作为代价的。近两个世纪来,滑铁卢成了拿破仑走向灭亡的代名词,人们习惯把拿破仑与滑铁卢联在一起,却无意于这场战争的胜利者威灵顿。
  究竟拿破仑是胜利的失败者,抑或威灵顿是失败的胜利者,都已成为过去。对滑铁卢曾经上演过的历史一幕,各国军事家、政治家和哲学家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滑铁卢确实是一代枭雄拿破仑滑向毁灭的深渊,对此,世人已达成共识。
  去岁仲秋前夕,一个清冷的下午,笔者从布鲁塞尔市出发,沿着弯弯曲曲的乡间公路,来到滑铁卢小镇。碧蓝的天空清澈如洗,几朵白云优哉游哉地挂在半空,却有似雾似雨的小水滴淋下来。眼前一片空旷而寂寥的原野。原野上是走遍欧洲罕见的没有绿色的黄色泥土。在似乎被翻铲起来的黄土上,有一个高高的金字塔式的大土丘,顶端一只威风凛凛的雄狮面向法国傲然站立。据介绍,这个高45米的土丘是1826年为纪念滑铁卢之战在原址上堆起来的,雄狮则是后人用当年战场上缴获的8吨铁器铸造而成。
  伫立古战场的土地上,眺望眼前一马平川,想象着180多年前,不可一世的拿破仑是如何率其7.4万法军,与威灵顿统领的英、荷、比联合部队厮杀,想象着在持续24小时的殊死搏斗中,法国的2.7万士兵与联军的2.2万士兵,怎样在人类文明的象征——铁器的攻击下命丧黄泉。霍然,一个问题涌入脑海:当年,面对交战双方血流成河的惨烈,拿破仑可曾悲壮?威灵顿可曾悲愤?欧洲乃至世界上善良的人们可曾为制止战争而悲呼?
  抓一把古战场的泥土,仿佛要把那段历史揉碎,然后掷出去,力图赶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可怕阴影。又一个问题旋即而至:权贵们的欲望之争为何都是以普通善良人民的生命为代价?
  查查拿破仑与威灵顿的历史,两人有过惊人的相似:同出生于1769年,都出身在贵族家庭,青少年时代都在巴黎军校进修,都是少年得志,一路攀升,都有过人的才干和野心。拿破仑16岁任炮兵少尉,24岁晋升少校和准将,27岁便以司令身份成功地进攻了意大利,战败奥地利。29岁时率军远征埃及,30岁发动雾月政变,35岁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随着法国资产阶级的发展,拿破仑对外侵略与扩张的野心越来越大,同英俄争霸,掠夺和奴役其它小国。被激怒的人民奋起反抗,1814年反法联军攻陷巴黎,法兰西帝国灭亡。被流放的拿破仑次年返回巴黎恢复帝制,建立百日王朝。1815年6月,与威灵顿率领的第七次反法联军在滑铁卢遭遇时,拿破仑已是强弩之末,加上侵略扩张的不义,兵败滑铁卢成为历史必然。威灵顿也是英国乃至欧洲的一个军事天才。滑铁卢之战前,他已率联军大败拿破仑,并迫其退位。1815年两军相遇滑铁卢,再次击溃拿破仑亦为历史必然。只是,这个历史必然太惨烈,是以数万年轻人的生命画上了一个血红色的句号。这一年,两人都是46岁。
  我想,如果拿破仑不是在一帆风顺中逐渐膨胀了野心,如果他不是拿人民的生命做代价去填平自己的欲壑,如果他利用手中的权杖造福人类而不是制造灾难,如果人们能有更好的办法制止这场侵略战争,那么这惨烈是否可以避免?
  历史就是历史,种种“如果”根本不复存在。歌曲中唱得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数成败,论英雄,自古谁能说清楚?”拿破仑与威灵顿,枭雄也好,英雄也罢,都不过是历史匆匆过客。对其个人而言,谁也没有绝对意义上的输与赢。
  历史的一页已经翻过,那个曾经为称雄争霸而流血的滑铁卢,“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