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9阅读
  • 0回复

论“老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6-04
第12版(周末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论“老外”
  杨心恒
  “老外”这称呼,我琢磨着是北京的哥们儿在文化沙龙里“侃”出来的。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老外”这称呼是“老外”自己帮着传开的。那年一位在北京学艺的老外,把这称呼搬上了春节联欢晚会,从此全国传开。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称外国人叫老外,老外也欣然接受。
  中国人对外国人的称呼很多,最早的称呼是“夷”。“夷”本来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华夏对东方的称呼,那时有所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说法,后来演变成把四周地区和那里的人都称为“夷”。再后来又知道“夷”的外边还有海洋,海洋外边还有地方和人,于是以此类推,就管他们叫“洋夷”。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洋夷”们用炮舰打开中国的大门,才知道“洋”比“夷”厉害,于是就把“洋夷”改称“洋人”。洋人发动世界大战,侵略中国,于是洋人就顺理成章地被称为“洋鬼子”。二战以后“洋鬼子”被灭了,就直呼其为“外国人”。最后就是从八十年代开始留传至今,而且还要流传下去的“老外”。
  中国人对外国人的称呼,从洋夷———洋人———洋鬼子———外国人———老外的变化过程,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一部荣辱兴衰史和中国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心态。最初的“夷”是华夏人对周边地区人的蔑视,那时华夏诸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力强盛,于是把自己看作是天下的中心,称四方为“夷”,表示华夏的居高临下。这种态势维持了两千多年,“夷”也就被称呼了两千多年。然而居高临下的华夏却忘记了“满招损,谦受益”这条祖训,自己故步自封,落后了;而“洋夷”们却强盛起来了,而且开着军舰打过来了。这时华夏的君主们才走下台阶改称“洋夷”为“洋人”,并与洋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从洋夷到洋人,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洋夷中的“洋”与洋人中的“洋”二者的含义却有微妙的变化,后者的“洋”不单是指海洋,更含有先进文明的意思在内,与洋货和洋行的味道差不多。所以“洋人”一出口,自己就矮了半截。在洋人发动战争侵略中国期间,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充分暴露其野蛮性,激起中国人的极大愤恨,于是他们在中国人的眼里和口里就理所当然地成为魔鬼。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受人欺负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于是就把“洋鬼子”的称呼废掉,心平气和地称“外国人”。
  本来“外国人”这称呼直白得很,实事求是,不卑不亢,为什么又把外国人称为“老外”呢?这是有其深远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第一,中国人历来是爱和平的,对四邻是友善的,总想与人和平共处。其次,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泱泱大国的人民就有能容纳百川四海的胸怀和气度,没有那种排外的小家子气。再次,博大精深的汉语语言有许多细致入微而又一语双关的语言和词汇。这三个条件结合在一起就产生出一个新词汇———“老外”。称呼你老外,就像称呼老张老李那样,大大咧咧,随随便便,亲亲切切,似乎都是哥们儿。过去中国人对外国人的称呼都是用在第三人称上,只有“老外”可以用于第二人称。在称呼上,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从来没有达到这样的共识,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可有一样,我的随随便便,大大咧咧是有边儿的,你要是对我家里的事指手画脚,说三道四,我就会说,你“老外”,一边儿呆着去!你要是还不服气,动手动脚,还想回到“鬼子”的年代,那钟馗的宝剑就恭候大驾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