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阅读
  • 0回复

摄影画册《开国元勋》让我们看到——永远的领袖风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6-04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摄影画册《开国元勋》让我们看到——
  永远的领袖风采
  袁鹰
  岁月悠悠五十载,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们都已先后离我们远去。但是他们如巍巍昆仑,永远矗立在中华青史里,矗立在亿万人民心头。
  当我们沐浴在灿烂春光,朗朗秋阳时,会想起他们;当我们跨上骏马奔驰在改革图强的大路上时,会想起他们;当我们遭逢风霜雨雪、艰难险阻时,会想起他们;当我们为许多不应该发生的挫折、失误而迷茫苦恼时,会想起他们;当我们为那些腐败、愚昧、官僚主义的现象而忧虑愤慨时,也会想起他们。
  今天,当我们满怀兴奋欢欣庆祝建国五十年大庆,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日子,更会想起他们,缅怀他们的不朽功勋。
  正是他们,在黑夜沉沉的漫长年代,继承一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遗志,带领千千万万各族儿女,向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发起猛烈的冲击,前仆后继,流血流汗,历尽千难万险,踏遍千山万水,终于建立了人民共和国,改写了五千年的青史。
  他们的盖世功勋,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这就是为什么那些记载他们功业,再现他们光辉形象的文学艺术作品多年来总是获得最广泛读者和观众的根本原因。有些好书一版再版,有些好电影、好电视剧一放再放,总会拥有大量的读者和观众,而且是一代接一代,成为百读不厌、百看不厌的精神食粮。
  但是,人们也会有不满足或不甚满足之处。不少故事片、话剧和电视剧,在真实性方面常使人感到多多少少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陷。人们会细心地找到一处处经不起推敲的地方。有的事情出入太大,自然不能不影响对作品本身的信任。于是,人们更加钟情于传记、文献性影片、电视片和摄影作品,因为它们最大、最根本的特性就是真实。它们记录下历史的真实、生活的真实、时代的真实,也记录下人物面貌的真实,这就在最重要的方面得到读者和观众的信任,征服了他们的心灵。
  我们面前这本由江泽民总书记题写书名的,中央文献出版社编辑出版,老摄影记者吕相友同志拍摄的《开国元勋》,就是一本既充满历史真实感又具有艺术魅力的大型画册。它是献给建国五十周年大庆的一份极其厚重的礼品。在这里,我们有幸重观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们的风貌、风采、风神和风格。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宋庆龄、董必武、林伯渠、彭德怀、彭真、贺龙、刘伯承、徐向前、罗荣桓、陈毅、聂荣臻、叶剑英、李富春、张闻天、邓颖超、蔡畅、李先念等,这些老一辈革命领袖和他们的战友同伴,又一次神采奕奕地来到我们中间。摄影家在不同时期拍摄制作的一百七十多幅照片中,留下了珍贵的镜头,分列“大地之子”、“操劳国事”、“与民同心”三个方面。这样的分类自然不可能有太精细准确的界定,但是大体上能让我们感受到开国元勋们事业、工作、生活的不同侧面。它们本身就成为人民共和国历史的组成部分。这也是摄影家继先后出版的《吕相友摄影集》、《领袖风采》、《小平您好》和《伟人周恩来》四部领袖画册之后,第五本记录领导人活动的历史图片文献。
  吕相友同志出生于吉林省,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度过苦难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抗日战争胜利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背起摄影机,至今已有五十年。他记录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胜利进军的脚步,记录了美帝国主义在朝鲜战场的残酷暴行和可耻失败,受过表扬,立过军功。1957年从部队转业到人民日报。他到许多工厂、农村和建筑工地,记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和普通劳动者的风貌。其后,他的主要精力贯注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摄影采访活动,凭借党中央机关报的特殊条件,出色地完成报社给予的任务,也积累了大量资料,留下了不可再得的珍贵镜头。他的摄影机里,不仅有战场的硝烟,有新中国建设者的汗水,有各族儿女的欢欣和期望,也凝聚了摄影家本人几十年风雨岁月中的心血。其中许多甘苦,也只有他自己或者同行知道,别人是很难了解的。
  新闻摄影,出现在报纸上不过是一两幅、三四幅照片,普普通通,似乎平淡无奇,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每一幅照片、每一个镜头背后的故事呢?它并非人们想象中那样轻松愉快,悠游自在。一架照相机挂在胸前,东游西逛,或是出入一般人难以进入的场合,想拍什么就咔嚓一下,那是旅游者、业余摄影家。新闻摄影记者执行任务时,有如行军作战,分秒必争,寸土不让,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担负中央新闻摄影,拍领导人物活动,更有很大的难度和近乎苛刻的要求。这种难度和要求,不止是政治和政策方面的,也有专业和技术方面的。
  在拍摄现场,活动空间很小,活动时间很少,不能摆布,不能导演,更不允许重拍。机会稍纵即逝,永不再来。成功与失败,卓越与平庸,往往决于一瞬之间。看似容易却艰辛,决定于长时期实践中树立起来的政治责任感和敬业精神,需要敏锐的眼光和高超的技术,才有可能在分秒之间及时、迅速、准确地抓住那“咔嚓一下”。没有平时苦练的功底,失却机遇,便成永远的遗憾。
  且看他在1961年拍摄的《在机场上》那一幅,十多位领导人在首都机场上迎候贵宾,飞机还未到达,他们有难得的几分钟闲暇。画面上的领导人都有各自的习惯动作:周恩来环抱双臂,神态从容;刘少奇手持香烟,微侧身躯同周恩来闲谈;朱德挥手畅笑,欢快心情形之于色;贺龙托着下颚,同董必武亲切交谈;稍远处,习仲勋和包尔汉凝视远空。他们一个个神情自然,风度各异,表现了不同的个性特色和亲密和谐。比起那种常见的同外宾握手、谈话等等镜头,更加亲切自然,耐人寻味。他在二十多年后回忆拍摄时的情景:“我记得,原来刘少奇同志是在较远的后面。当我看见他手持点燃的香烟向周总理这边走来时,我预感到将要出现一个构思多年而未能遇到的场景———领导人在室外交谈的画面。于是,我快步跑到周总理身边,选好适当位置等候,果然,富有情趣的场面闪现在眼前,就在这个时刻我捕捉了这个可贵的历史性典型的瞬间。这个过程,看来似乎偶然,见景生情,顺手轻易得来,其实不然,如果没有前一段的细致观察和构思,是产生不了这幅作品的。”这真是甘苦之言。可见,看起来似乎是一幅妙手偶得的作品,也浸透着摄影家长期对领导人行动规律、习惯姿势的细致观察和充分准备,没有平时的积累,怎能得来全不费工夫———其实是费了许多工夫的。可惜的是这幅艺术珍品除了在展览会和这本画册之外,当时并没有在报上刊登,失去同更多读者见面的机会。但是,也无需遗憾,它毕竟同这本大画册一起,永远地留在历史中了。(附图片)
图①:毛泽东一九六二年在北京。图②:一九六一年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在北京机场。图③:一九八三年邓小平会见查良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