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阅读
  • 0回复

让经典流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6-04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人物春秋

  让经典流行
  周国平
  我只见过杭宏两回。第一回,人家告诉我,她是一个歌手,可是关于她的歌手生涯,她自己一句也没有说起。第二回已是一年以后,她给我带来了一盘刚录制好的磁带,便是她的演唱专辑《听琴》。她仍然没有一句话谈论她的歌曲,只是让我有空时听一听。
  某日深夜,伏案用功之余,我把这盘磁带插进放录机,戴上了耳机。一开始我是不经意的,可是,随着以钢琴伴奏开始的第一支歌曲响起,我的心立即为之一振,不由得聚精会神起来。我意识到,我面对的是一种与中国当今流行歌曲很不同的东西。
  作为一个外行,我不能对专辑的纯粹音乐方面发表评论,只能说一说我的感觉。首先我要说,我非常喜欢听——喜欢听杭宏的唱,喜欢听以交响乐为主的配乐,喜欢听被音乐重新解释过的我所熟悉的那些三十年代诗作。用古典音乐为流行歌曲配乐,用流行歌风演绎文人诗行,这种结合诚然新颖,但在这张专辑里丝毫不令人感到勉强。我甚至觉得,它于杭宏是如此自然而然,好像原本就应该属于她的。究其原因,想必是因为杭宏并非刻意骛新,她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都是她的个性,创新只是个性展现的水到渠成的结果罢了。我仿佛看见,多年以来,她一直孜孜不倦地在为她的声音的个性和她的心灵的个性寻找最合适的音乐载体,这一寻找终于把她引到了现在的地点。一个在江南水乡唱着越剧长大的女子,她心中抹不去的是对真情的渴望,那真情应当是温柔、含蓄、细腻甚至缠绵悱恻的。举目四望,她看见的却是一片感情荒漠。在她安身立命的流行歌坛,情歌领域被快餐商和包装商盘踞着,盛行的是煽情、矫情乃至自鸣得意的寡情。于是,她回过头去寻找,重新发现了三十年代诗群。
  听一听她吟唱的这些诗吧,没有一首不是以情真意切开头的,也没有一首不是以惆怅、忧伤和一种不可名状的失落感结尾的。也许一切真爱在本质上都是忧伤的,在形而上的意义上都必然要失落,就像歌中那个听琴人,但凡无限的世界和人生从他心头流过,他的心便无可避免地要随一曲清歌杳然而去。然而,在我们的时代,感情的简单化业已司空见惯,真爱必含的深刻的忧伤越发成了不可理解的稀有之物。于是,杭宏的歌唱就不仅是一种感应,更是一种引申。经过配乐和歌声的诠释,诗中原有的柔情更加浓郁了,原有忧伤却透出了些许悲愤的调子,因为今日的真爱之人首先承受的是社会意义上的失落,相形之下,那种形而上意义上的失落反倒是值得怀念的了!
  一个民族的传统并非某些不变的无生命的典籍,而是始终处在生成之中的活的有机体,因而,譬如说,融合了中西诗艺的三十年代诗歌业已成为中国诗歌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传统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一代代人对人类永恒精神价值的不息追求。在三十年代诗歌中,情感的执著和精微便体现了这种追求。不妨说,无论一个人,还是一种艺术存在,文化积累构成了其血肉,精神内涵构成了其灵魂。只要我们仍把流行音乐视为艺术,它就同样不能缺少文化积累和精神内涵这样两个方面。
  让经典成为流行——我这样理解杭宏的事业。让流行成为经典——我这样预祝杭宏的成功!(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