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经久不息的掌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6-05
第6版(纪念与回忆)
专栏:

  经久不息的掌声
  孙旭培
  温老,这是我们一届又一届研究生对温济泽同志的称呼。没想到就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他突然离开了我们。
  想到温老,我就容易想到那经久不息的掌声。
  18年前,当我们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第一届毕业生参加毕业典礼时,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的院长温济泽同志讲话,那掌声一波接着一波,经久不息。
  我们都知道,温老是“老革命”。1929年就加入了革命队伍,曾被国民党抓去坐牢五年。在狱中他刻苦攻读,掌握了很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出狱后辗转到延安,进了中央研究院;后又在解放日报、新华社工作,成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任主任;新中国成立以后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等职,是新中国广播事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特别是在对外广播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开拓工作。可是后来遭遇到很大的不幸,在反右和“文革”中,温老曾受压20年。他的一生,正如一副挽联所说的:“五载铁牢,廿秋奇冤,为人民鞠躬尽瘁瞑目方休;少年许国,老骥奋蹄,对理想赤胆忠心矢志不渝”。
  我们1978年10月入学时,正值全国清除林彪、“四人帮”的极左流毒,进行拨乱反正的时期。记得温老在开学初的一次全院研究生大会上,向我们描绘着中国改革的未来。他甚至谈到将来国家机关的精兵简政,企业的减员增效,中国将来也会成为一个高效率的国家,使我们既开眼界又为之振奋。
  参加向温老遗体告别归来,我和他的学生们、我的老同学们,求解为什么大家多次向温老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艾丰(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经济日报前总编辑)说,我认为原因有三点,一是大家敬重他的革命经历,同情他的曲折的人生历程;二是在创立和领导研究生院中,他功劳大;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他与学生心连心,爱护人才,关心人才。
  “温老受压到广院(北京广播学院),是他个人的不幸,却是我们的大幸。”当年还是广院本科生的李彩英(现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副主编),在谈到温老时激动中带着深情,“温老有学问没有架子,他讲话时,井井有条,记录下来就成文章。他对学生特别热心,循循善诱,从不训斥学生,他一来,我们就围着他。”
  正直、正派,对人真诚,说不出一句不实在的话,这是他的一些学生对温老的评价。他带的硕士研究生陈力丹(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研究员)、李松晨(当代中国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认为,一生追求真理,不管形势怎么变化,都是根据事实,根据良心,不跟风,这是温老最可贵的品质,也是他人格魅力之所在。
  温老给青年的印象是,他是一个忠于革命、忠于理想的人。他一辈子追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晚年思索最多的是怎样实现这一理想。他多次向人们介绍:恩格斯在有人请他题词,要他“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时,恩格斯说,“除了从《共产党宣言》中摘出下列一段话,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这段话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189页)。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的时候,温老积极参与筹划纪念活动,并使这个“基本思想”在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专题片中得到体现。他为此高兴得给许多老年、青年朋友打电话,请大家留心收看这部纪念片。
  他在晚年花了12年时间,领导一个小组,从全国140多万革命先烈中,筛选出约1000位,编写了10卷本的《革命烈士传》。在给研究生讲课,谈到李大钊在绞刑架下的表现时,他竟哽咽多时。他还建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在每天早上介绍当日历史大事时,要提到一些著名革命烈士的就义日。
  愈到晚年,温老愈是有一种迫切感,要多做一些事情。为给王实味平反,为编纂《瞿秋白文集》,为召开纪念博古的会议……他殚精竭虑,尽心尽力。他要和生命赛跑,去做好由他这样的老同志才方便做的工作。在他生命最后几个月里,他还在与一些新闻界的老同志商议如何使新闻研究学基金会恢复活动。就在两个月前,我看到他那虚弱的样子,心中有一股冲动,不禁脱口而出,说出一个久有的想法来:“温老,你要是哪一天走了,我会为你写一篇文章,题目是《经久不息的掌声》……”温老听着,不由得流下了滴滴泪珠。显然,他在为得到年轻一代的理解所感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